在政治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性格和學習態度,往往會產生偶發事件。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往往需要教師的機智和藝術。
一、巧妙地把偶發事件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偶發事件是難免的,妥善處理課堂偶發事件,把學生的注意力轉到教學上來,要求教師有冷靜的自制力和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巧妙地把課堂上某些偶發事件和課堂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從而使其變成有效的教學典例。比如,有一次在講“事物發展的狀態”時,請一位學生舉例說明“堅持適度原則的重要性”,他回答完問題后剛坐下,卻一屁股坐在地上。我知道那是學生間開了個玩笑,但我并沒有發火,也沒有當場嚴厲批評那位搞惡作劇的同學。我冷靜詼諧地說:“xxx同學剛才回答問題很對,可能太激動了,以至身體失去重心,可見凡事要適度,不然,會引起質變,好事變壞事。”說完后我用目光對視了一下那位搞惡作劇的學生,傳遞了我的批評。這樣做,結合教學內容,機智地化解了課堂矛盾,既沒有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也不會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和諧發展。
二、課堂矛盾課后處理
中學政治課上出現學生故意“搗亂”的情況一般是較少的。但有個別的同學對任課教師有意見,或者對教師的批評不滿意,課堂上故意“挑釁”,刁難老師的情況也是有的。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千萬要冷靜,不能在課堂上大聲訓斥,學生是有備而來的,如果教師當時不冷靜,只能火上澆油,造成事態的惡性發展。這時教師掌握一個原則:永遠不和同學正面沖突。對于學生的故意“搗亂”,教師最好加以勸說,在課后再找學生談心,交心。談心中教師要主動找出自己做得不對之處,以自己的主動來換取學生的信任。如果談心無效,還可以請班主任來。在班主任的主持下與學生進行交談。這兩種方法教師都要做到平等待人,千萬不能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和諧、友好的氣氛,從而促進矛盾的化解。
三、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中學政治課理論性較強,有些學生覺得“抽象難懂”,“沒有味道”,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學生對某些教學內容持懷疑態度,少數同學對政治不感興趣,甚至不愿上政治課。這些情況就導致課堂上常常出現做小動作、看小說、折小紙牌、傳紙條等現象。出現這些情況,教師切不可來個敲山震虎,抓一個典型殺雞給猴看,而要想辦法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用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講“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個知識點時,本來要先講一些道理,但學生熱情不高的情況下,教師應改弦易轍,改變原先的教學構思,以鮮明有趣的例子引發學生的興趣。如講《向和尚推銷梳子》的故事,讓學生思考,如果我是推銷員,如何做到向和尚推銷更多的梳子,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
四、善待學生的“插嘴”
中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樂于探索,再加上政治課上教師總會舉一些現實的例子,尤其是焦點問題,敏感事件,這些就很容易造成課堂上學生隨意插嘴和提問。出現這些情況無疑會打斷教師的教學思路,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引發課堂矛盾。教師要善待學生的“插嘴”,以積極的姿態,給予正面回應。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功底,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變通能力和靈活機敏的解惑力。比如,教師在講“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她代表全國人民利益”時,有同學插嘴提問說:“現在有些當官的那么腐敗,他們做官是為自己發財,怎么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此時教師千萬不能簡單否定甚至批評學生的提問,而是要及時解答他們的提問。可以運用“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個原理為學生答疑解惑。教師在面對偶發事件時,一定要冷靜,克制自己的沖動,千萬不要有過急的語言和粗暴的動作,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應該尊重和關愛學生,取得學生的信任,這樣才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