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注意尊重學生的課題選擇權
在確定學習課題的時候,不少教師不是讓學生去尋找課題,而是自己先想出一大堆課題,然后向學生公布,讓學生在其中選一些去做。這些課題往往是從教師的眼光而不是從學生的眼光來考慮學習課題,就算教師所選的課題很好,結果是由教師代替學生進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一研究的關鍵環節,學生失去了發現問題的機會,只是被動地執行指示。教師不要因為學生提出的課題“不夠深刻”或“不夠水平”而去干涉他們。研究性學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問題意識即一種懷疑精神,一種探索意識,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創新精神。在選擇課題任務時,最重要的是課題的教育價值。如在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這個課題時,我就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去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有的同學提出了“溫度是影響酶活性的條件”、“pH值是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反應底物濃度是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更多的同學則提出“溫度、pH值、反應底物等是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并提出自己的觀點、設計出自己的實驗步驟等。雖然有些不是很合理,但同學們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二,積極有效地利用課堂,開辟研究性學習空間
1.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來說是已知的,但是對學生來說卻是未知的,所以可把這類原理規律驗證等研究課題,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例如在“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的探索”一節教學中,我提議學生在上課前做一道糖醋黃瓜或甜酸蘿卜,要求學生注意觀察腌漬前和腌漬后的變化情況來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變化的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并推出實驗原理;根據實驗原理,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觀察實驗,得出結論和進行交流;再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鞏固所學知識。又如在學習呼吸作用這個教學內容時,也可轉變成為研究性課題引導學生研究,如水果的儲藏問題,大家比較熟悉,讓學生去探究果蔬的保鮮方法,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鞏固了所學知識。
2. 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可獲得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懂得獲取多樣信息的途徑,學會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所研究的問題,同時還可增長才智,鍛煉能力,體會到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理解學習的目的,增強學習的動力。如學到酶,可以同生活中加酶洗衣粉聯系起來,讓學生去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適溫度與酶活性的關系”,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實施,培養實驗技能;學到“癌癥”,讓學生去探究“癌癥與生活方式的關系”……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去獲得知識,鍛煉思維,提高能力。
3. 利用課堂采用“部分研究性學習”。由于受到課堂教學中的課時、內容、地點等因素的限制,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完整的研究性學習是比較困難的。在實踐中我探索出在課堂上采用“部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主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研究的方法與思維。在實驗教學中,也可指導學生對現有教材上的實驗加以改造,進行部分研究性學習,對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方法、實驗步驟等方面進行研究,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學習資源。本人在《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教學中就引入了研究性學習的相關模式,對研究性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嘗試,使課堂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要求學生課前收集與細胞核功能有關的知識,如“克隆技術”、“克隆羊多莉”等,并以此為背景,激發學生從克隆羊多莉的產生中提出細胞核有什么功能的問題,以細胞核功能的學習帶動細胞核結構的學習,從而產生學習細胞核結構和功能的愿望。教學設計片段如下:
通過對克隆羊多莉的產生提出問題:“多莉”長得像誰啊?
根據問題作出假設:細胞核內是否有遺傳物質,細胞核能否控制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的表達等。
根據假設制定驗證計劃:同學們要求通過學習細胞核的知識來驗證,并利用課后收集證據,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最后通過學習得出結論:同學們提出的假設是正確的。
通過這樣的不完全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使學生們體驗了“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