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有的大量收集習題、試卷,讓學生在題海里苦戰;有的“爆炒冷飯”,讓學生機械重復地練習,期末復習時甚至讓學生把書后的《總復習》做好幾遍;有的采用“練習→校對→再練習→再校對”的教學方式,把學生會做每一道復習題作為教學目標。這樣的復習方式,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不堪言,而收效未必大。那么,如何上好復習課,提高復習質量,最大限度地取得復習效果?
一、明確復習目標
1. 依據教材。復習要從教材整體性出發,按知識體系或按章節單元,抓住重點與難點來考慮復習目標,使學生能初步對知識的整體性進行把握,進一步對重點與難點知識進行加深與拓寬,從多層次、多角度認識重點與難點知識,以求解題時不會遇到大的障礙。
2. 依據課程標準。既要考慮到學段目標,又要考慮到學習內容的具體目標。
3. 依據學生實際。所謂學生實際就是對學生的認知和能力要了解,對學生的求知心理特點要掌握。既要研究學生的群體,又要研究學生的個體。尤其要對基礎好的和基礎差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目標要求,要因材施教,使他們學起來各有所得。實際教學活動中,就某一節課的目標而言應有所側重,不要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要有計劃地將課堂復習目標重點定位在認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從而保證學生整體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優化復習方法
1. 以學生為主。復習過程是一個信息交流過程,在這個求知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介,教師起著溝通學生與教材的作用。復習中必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改變教師代替整理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實踐整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訓練和提高,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2. 以課本為主。復習時既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又要會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去解決問題,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點。因此,我們扎扎實實地抓好課本知識點,把課本與資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3. 以課內為主。要將問題盡量解決在課堂上,上課前要認真做好準備,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合理安排講練時間。講要講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練要練出新花樣,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學生通過教師講、自己練,有常學常新之感,真正達到溫故而知新之效。
4. 以練為主。復習課應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的原則。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內容要“全”,練的習題要“精”,練的方法要“活”,練的時間要“足”,訓練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
5. 以發展能力為主。復習要重溫學過的知識,但不是簡單的重溫,而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提高、發展,同時向外延伸拓寬,而且方法要靈活,有利于學生創新,發展學生數學能力。
三、精選教學模式
1. “整理——練習”式復習課
教學過程注重開放,突出主體。抓準復習起點。了解學生、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的沉淀,便于形成學習平臺,抓準基點展開梳理,從而有助于面向全體、查漏補缺。注重學生參與評價。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相互的質疑評價中,就能暴露學生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問題,引發辨析、矯正,從而完善知識網絡。
突出練習的實效性。練習是鞏固和拓展知識的有效手段,但要講究練的形式、練的實效。如概念的復習課,知識點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在題型的選擇上要側重于辨析題;又如計算復習課,要注重計算的準確性和計算方法的靈活性,那么選擇改錯題和開放題比較好。有針對性的練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毫無重點、表面花哨的練習,卻只能事倍功半。
2. “整理——應用”式復習課
這一類復習課的主要特點是:選擇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系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應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生活中去。它的模式是創設問題情境——探索解決問題方法——再現和整理所學知識——提高、發展、創新。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