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讀與品味相結合
語文是一門情感教育學科。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教育史,我國的語文教學都十分重視朗讀。朗讀是字音清楚,聲音響亮地讀。它是將書面語言再現的一種方式,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朗讀,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出來。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語言都是經作者精雕細刻,妙不可言的。培養語感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這一中心環節。教學時要抓住作品中那些重點的、精美的詞句作為語感培養點,進行比較、揣摩、欣賞,才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范意義。朱熹對此有過精辟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課文中的詞、句、段,可采用加一加、減一減、聯一聯、換一換、調一調的辦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在比較中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從而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含英咀華,潛心涵泳,學生才能深入理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自然就提高閱讀能力。
二、課內和課外相結合
閱讀的根本目的,就是從那些精美的文章中汲取精神營養,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與精神成長“夯基”。那些 被后人認可的名家名篇,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有效的載體。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將課文與相關課外知識鏈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寫景散文。教學這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在配樂中朗讀,初步感知作品的語言美和情感美,然后指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繪春天的,學生很快就找出是從春花、春風、春雨等方面來繪春的。教師接著從這幾方面指導學生逐層賞析。到此課內閱讀基本結束了。但教師還引入課外古今有關描摹春天的詩文,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下,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道作業,讓學生查閱古今中外有關寫春的詩文,在班上交流,品作者感情,思其藝術特色。大部分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或上網查找。這樣,學生在查閱、交流中既豐富了知識積累,又培養了搜集資料的能力,真正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閱讀和寫作相結合
閱讀和寫作從來就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孿生姊妹。從信息論上說,讀是接受信息,寫是發出信息。讀是寫的基礎和先導,寫是讀的動力和深化。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多讀筆生花,多寫讀入里。”這一精辟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讀與寫的辯證關系。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將二者有機結合,實行“閱讀寫作并軌”,以收一箭雙雕之效。
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充分說明,學生只有多讀古今中外優秀作品,吸收其語言精華,模仿其體式布局,博覽廣貯,才能厚積薄發。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大致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通過閱讀可以積累寫作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二是通過閱讀可以豐富寫作素材,免為“無米之炊”。在閱讀中督促學生建立讀書筆記或資料卡片,格言警句,天文地理,政治歷史,名人軼事,歷史典故,兼收并蓄,一并拿來,為“我”所用。三是通過閱讀可以揣摩寫作技法,提高構思水平。通過閱讀,可以借鑒他人在布局謀篇、開頭結尾、過度照應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可以學習諸如抑揚、烘托、反襯、伏筆、懸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文章表現技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構思水平。可見,多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但真正把“以讀促寫”落到實處,決非一日之功,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不斷地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和運用,將閱讀作品中的精華變為“我”的。
在閱讀過程中,建立讀書筆記、制作資料卡片、寫讀后感、寫文評等,都是促進寫作的有效形式。對于那些極富特色的“美文”,教師則應有目的的指導學生仿寫(實際上,仿寫是讀寫之間的一個最佳的結合點),或仿其內容,或仿其語言,或仿其結構,或仿其技法,或仿其語句,或仿其文段,或仿其全篇,不拘一格,務求實效。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