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讓語文教學受到詩意的滋潤,應努力進行詩意教學的設計,在每一個課堂教學中孕育出詩意,讓學生帶著詩意的心境走進教材,在與教材的對話中獲得美的情操,培育美的心境,提升他們的人文情懷。可以說,對語文課堂的最高贊美應當是:“就像一首詩!”因此,語文教學亟需詩意灌溉。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如何營造詩意的氛圍呢?
一、讓導語充滿詩情畫意
一堂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導語是優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出神秘的魅力,引誘著聽眾漸入佳境;好的導語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著學生登堂入室。而語文課需要生動、形象的感染,因此在課的起始時,借助幻燈打出圖像,收錄機播放音樂等方式渲染課文的意境,喚起學生思想感情上強烈的共鳴,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然后再因勢利導,學生身臨其境學習課文,興趣濃,積極性高。如教《春》一文,課的開始,用多媒體播放春的幻燈片,同時播放背景音樂《春野》來創設情境,把學生領入了一個色彩繽紛、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仿佛就在春天漫步。這樣,學生受到感染,學起來一定會十分認真,收到良好的效果。
語文課堂的導入,可以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從而使語文課堂豐富多彩,充滿生機活力,如詩歌導入法、想象導入法、情景設置導入法、表演導入法都是不錯的選擇。只要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因勢利導,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挖掘文本的詩意
“文章不是無情物”,入選于語文課本中的古今中外優秀文萃,篇篇都關注著人文、人性、人情。老師只有把握住這樣的情,挖掘出文本的詩意,才能讓學生的再創造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作為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回歸“以人為本”的主題,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在品讀經典中,應激活學生與作品、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激發他們的感情,啟迪他們的智慧,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涵養。為此,在解讀文本時,要充分挖掘文本的詩意。如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時,要引導學生感受到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在閱讀《愛蓮說》時,讓學生眼前浮現“蓮”的君子風度;在指導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要引導學生透視作者筆下的懷鄉情愫與蒼涼的意境,在分析《孔雀東南飛》時要引導學生體味詩中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叛逆……這些優美的詩文,都是豐盛的文化大餐,值得用心靈去解讀,去體悟。教師領悟了,才能引導、啟發學生,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品味人類文化經典,打好文化素養的根基。這樣的課才能讓語文的教學走出單純的知識傳授,從而進入一個充滿詩意的,散發著文化馨香的意境。
詩意存在于生活中,蘊藏在文本中,語文教師應該做一個采礦工,將散落于文中的詩意“因子”串成精美的項鏈,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三、借助詩意的教學語言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持人,作為親歷文本的引領者,教學語言應盡可能達到詩般的優美,詩般的精練,詩般的激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先以情切入,再載情讀文,讀中悟情,帶領學生動用全部的感官和心智去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文化積淀、情感體驗,并以此獲得對教材的深層感悟,將靜態的文本轉化為自己心中靈動的文本,最后達到師生共鳴。老師要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態度、意愿化為生命的激情,達到“人課合一”的境界。可以說,詩意的教學語言,會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師生的交流就會有穩固的平臺,語文課堂也將是靈動的課堂。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一文結尾時,我用激情昂揚的語氣說:“其實在那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時代,又何止是祖國大地慘遭蹂躪,烽火燃遍了赤縣神州啊!國弱必然被欺!歷史雖然翻開了新的一頁,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然任重而道遠,在2008年北京奧運圣火的傳遞之路上依然有干擾、阻撓、破壞的身影。祖國的騰飛需要在座的每一位青年學子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讓我把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的部分語句送給大家,愿你們銘記在心——‘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愿明天中國的脊梁中有你們。”詩意的語言,鏗鏘有力,學生的情緒很快受到感染,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