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全稱“教師道德”, 是一種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而師德修養,是指教師為了培養高尚的師德所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達到的師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一、當前師范生的師德現狀及其成因分析
在我國各大師范院校的學分制管理下,師范生能認真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各學科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論,積極參加教師基本功訓練,以順利完成學業,取得具備一個教師的基本條件之一。
(一)專業選擇違背意愿,影響師德養成教育成效
部分就讀師范生并非出自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而是迫于師范專業畢業容易就業或教師的工作比較安定等因素考慮而選擇讀師范專業。因此,這些學生會出現專業思想不穩定,學習積極性不夠,缺乏將來做教師的心理準備等想象。消極的學習態度導致這些師范生不能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提升自己。也有相當數量的人,因為高考不理想而選擇讀師范,在校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學歷,把這個專業當文憑的“跳板”,因而注重知識性的學習,而忽略培養和提升自身師德養成,不能自覺、積極地去接受良好師德的教育。
(二)職業認同感不夠,導致職業榮譽感缺失
師范生的職業認同主要是指師范生思想上對教師職業的認可,行為上對教師職業角色的同化。當今世界開放而多元,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師范生群體中也出現價值觀多樣化、理想信念單薄化現象,特別是16歲到20歲之間的師范生,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是屬于發展中階段,很容易受到影響,導致職業道德庸俗化。特別是隨著一些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某方面權力日益下降,加上當代學生個性強、耐挫能力弱等普遍現象的存在,使一些老師有“為自保,多管一事不如少管一事”、“吃力不討好”的負面意識,這種負面的情感影響著師范生,使師范生的職業榮譽感遠遠不足。有人針對師范生心目中的首選職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愿意從教的比率之和才為23.2%,其中首選的人數甚少。
(三)部分師范學校教育存在“輕思想教育”的現象
第三次全教會明確指出:“德育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的基礎。”但是,據訪談,相當一部分學校對于德育工作的開展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是實施的過程中或因為形式單一枯燥而失效,有的是采用過于“靈活”的形式,如自學等放任自流而失效,有的學校甚至沒有設思想政治課程,可見,部分學校對德育重視力度不夠,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缺少時代性,這導致了師范生思想政治意識不強,對職業道德了解不足,很多師范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或者字面上的理解,至于內涵,很多師范生表示“不清楚”。
二、內外結合加強師范生師德素養的培養
人的發展實際上包含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是指個體的生長和成熟,是本質也是基礎;二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變化,是發展也是條件。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如學生般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養成、保持和提升的,在校師范生更是如此。筆者認為師范生師德素養的培養主要基于兩方面,一是內在素質的修煉,二是外在育人環境的營造。只有如此內外結合,方能培養出名副其實的良好師德,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學生個人層面
1. 加強自我教育,提升自我修養意識
提升師范生師德素養,師范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非常重要。師德教育要取得最佳成效,離不開師范生的主觀能動性。師范生只有調整心態,認可現狀,轉變學習態度,才能把師德養成轉為自我教育、自我修養的內在要求,才能把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由認知轉化為相應的情感、意志、信念,進而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才能由被動接受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做到自尊、自省、自律,自覺地克服和消除自己頭腦中有悖于師德的觀念意識,樹立獻身教育、敬業愛崗的職業道德風范,在未來的崗位上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2. 加強自身心理素質調適,培養良好的師德意識
意識是主體自覺進行內化的心理活動。它是師范生師德素質結構中的動力系統,亦是人們進行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它支配著人們對實踐活動的態度和行為,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和能動性,是師范生師德素質結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代社會,各方面壓力很大。作為當代師范生,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來自于農村,都承載著許多人的希望,心理問題更加突出,這就應該注意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建設,要有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素質,多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多了解一些心理保健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知識,要學會采用一些適當的方法進行自我調適,以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來對待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爭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持自身的心態平衡,塑造自己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樹立良好的師德。
3. 明確教師道德責任,形成良好師德品質
道德責任具有自覺性、廣泛性、必然性的特點,它將外在的道德約束內化為主體的主觀的道德自覺意識或內在道德理性。對于教師職業而言,教師的職業責任主要體現為教師必須履行人格示范和道德引導的責任。師范生的道德責任體現在師德品質上,師德品質是良好師德形成的關鍵。具體來講,新時期師范生應著力培養以下師德品質:(1)愛。 即愛國、愛業、愛生。(2)正。即為人正直、正派, 要樹立正氣,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公。即教師要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位學生。(4)嚴。即嚴謹治學, 嚴于律己。(5)勤。即要勤奮學習、勤奮工作、勤于筆耕、勤于鉆研, 勤于思考。(6)博。即要學識淵博, 要博采眾長。(7)新。即要具有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8)誠。即對學生要真誠、坦誠、熱誠。(9)合。即合作,即要有團結合作精神和群體意識。(10)“健” 。即健康、健全。
(二)學校層面
1. 營造良好思想道德學校文化氛圍,分層次開展師德養成教育
重視是有效實施的前提,堅定的理想信念是良好師德養成的重要保障。新時期的師范生,思想和生活追求具有時代性。學校應該重視并不斷創新理想信念的新內容,讓思想信念符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習實際,并營造優化育人的環境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去思考、感悟、理解、進而凈化心靈。這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接受良好的師德教育。此外,應不斷豐富活動形式,分層次開展師德養成教育。如,對于有意向繼續深造的學生和畢業后就職的學生的師德標準要求應該不同,對于即將畢業的師范生,要針對這個群體功利性較強等特點加強師德教育。對于已有家庭師德教育氛圍的學生應提出更細致的師德要求和指導。
2.提高師德認識,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教師職業榮譽教育
師范生還不是真正的教師,只是教師的預備者,還難以像一個真正的教師那樣踐行師德。因而,學校應該幫助師范生提高師德認識,明確教師職業的社會本質、社會價值,明確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作用、原則、規范、評價、修養等一系列問題,以教師職業理想和教師職業榮譽教育為認知重點和出發點,使師范生從理論的高度正確地把握教師職業道德的原則、規范的基礎,這是確立師德信念的前提。此外,還要幫助提升對職業的認識,做好職業規劃 ,幫助師范生明確職業性質,從而實事求是地正確看待教師這一職業,形成良好的師德風范。
3. 重視實踐指導,鼓勵實踐磨練
實踐是知識的升華,是能力的質變過程。經歷了一定的量變學習后,所追尋的是實踐中能力的質變飛躍。教育實踐是正確師德觀念的認識來源,只有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才能正確認識教育活動中的各種利益和道德關系,才能培養好自己的師德品質,才能不斷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動力。師范院校應努力建設實踐基地,與中小學校建立合作關系,把師范生從書本上和教室里解放出來,到中小學校實習,適當的社會實踐可以開闊師范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提升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同時應該注重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糾正認識,樹立良好的師德修養。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