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學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這句話足以見證閱讀的重要性。而閱讀不僅僅是指課堂內的閱讀,也包括了課堂外的課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打開視覺,拓寬思維,與生活、社會、接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那么,如何對課外閱讀進行教學指導呢?
一、了解情況,指導學生多讀書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豐富語言有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為落實這一精神,我認為應該“好讀書”,也就是首先從閱讀的習慣著手,這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倡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大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二是應該“多讀書”,規定課外閱讀量,明確提出了到九年級課外閱讀量的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7——9年級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新課標把課外閱讀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去認識:它不僅關系著語文教學的成敗,同時更重要的是關系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面對情況,引導學生讀好書
文學名著的閱讀可以認識社會,了解歷史,懂得真善美,識別假惡丑;可以祛除雜念,可以凈化靈魂;可以鑒賞精美的語言,其必要性與重要性毋須置疑。總而言之,閱讀文化經典,閱讀文化名著,可以提高文化品位,豐富文化底蘊,可以加強文化修養,提高鑒賞水平,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生如果遠離經典、名著,必然導致精神“鈣質”的缺少和欣賞層次的低下,導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缺失。這種“后天不足工”對一生的成長都會造成潛在的危險,造成難以彌補的缺陷。
三、更新觀念,指導學生樂讀書
語文教師對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和習慣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責任面前,我們除了要堅守外,更要“與時俱進的創新”,不能死守陳舊落后的傳統。一是不能圍繞高考的指揮棒轉,課內閱讀教學應讓負載信息量的自主式、感受式閱讀占主導地位,多給學生獨立讀書、體悟、品味、背誦的時間。對學生喜愛的教材篇目,可先學多學精學,而那些寡味的陳舊過時的課文可發大膽舍棄,取其精華,去其槽粕;二是讓學生成為自己人閱讀的主人,以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在課外自由閱讀的天空盡情翱翔。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興趣,產生動力,真正學會讀書,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四、教給方法,培養學生巧讀書
剛開始的時候,作為主體地位的學生和作為主導地位的老師共同遇到的個問題,那就是閱讀方法的問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學生順利地進入閱讀的成功之門,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為了使學生盡快地掌握閱讀方法,如指導學生依據個性和年齡特點選擇讀書內容。閱讀處于低層次的同學選擇可讀性強的書籍如《小小說》,《故事會》《中學生優秀作文選》等。閱讀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選擇一些文質兼備的讀物如《散文》《讀者文庫》《雜文》等。對于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可選擇經典名著進行閱讀,按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篇目必須認真讀。又如我們還可請資深的的老師和有經驗的老師進行課外閱讀的專題講座,把在報刊雜志上收集的課外閱讀方法介紹給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多數學生能掌握理解式閱讀法,鳥瞰式閱讀法,消化式閱讀法,結構綱要式樣閱讀法,快速式閱讀法等閱讀方法。學生在掌握這些閱讀方法以后,閱讀速度加快了,閱讀興趣更濃了,知識面也越來越廣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