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在初中學生作文教學中,提倡讓學生“用我手去寫我心”,這就要求教師進一步加強作文教學指導。
一、密切聯系生活,寫出 “真”
生活是寫作之源,在日常的作文指導中,從作文布置、提出要求到作文講評都要引導學生密切聯系生活,做“生活有心人”,留心自己在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對于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還可采取“腦海放電影”的形式予以再現,以便加深印象。比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題為《我的一次成功體驗》的作文,大部分同學都能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搜尋寫作的素材,有個叫邱淑霞的同學做得尤其好,她就寫了暑假期間她幫一個企業散發傳單的真實經歷。她將接傳單后不同的人的反應描寫得十分細膩,仿佛那個人就站在你面前一樣,她寫了自己的汗水,寫了傳單散發完后心底油然而生的成功的喜悅。如果不用心去觀察是不可能寫得這么好的,同樣,如果不是來源于生活也不可能寫得這么真,我將其文章在班里作了示范,收效甚佳。這樣就能讓學生體會到密切聯系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中不斷進行模仿和學習,提高寫作的水平。
二、真情自然流露,寫出“情”
情是最能感染和最能打動人的東西,一篇文章如果缺乏真情實感就如同一個人沒魂兒一樣。如何才能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自然流露的好文章呢?一是情感必須是自然流露,不能生硬,不能夸張,不能矯揉造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多地去體驗這樣的好文章,比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全文通過回憶母親勤勞的一生和母親對作者的影響,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了對母親的濃濃思念之情,全文質樸而富有深情。再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通過對父親買橘子和轉身離去的背影的描寫,寫出了父愛子、子戀父的那種真摯感情,讓人感動,它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通過這些典范讓學生去體會寫作時如何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二是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可否認,有些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情感體驗這一環節,這與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是不相符的。對于課本里和生活中的情如熱愛祖國之情、關愛社會之情、親屬間相親相愛之情、朋友之情、同學之情等,都要引導學生用心去體驗和感受。只有這樣,學生情感水池才能慢慢蓄滿,寫起文章來真情才有可能如涓涓細流自然而溢。
三、獨特的視角看世界,寫出“獨”
“獨”是指獨一無二。可以說,每個學生的經歷、知識水平是不盡相同的,對于不同的事或者相同的事其看法必定不盡相同,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讓學生的個性展現出來。原來的學生作文在框架之下難以展現自我,“我手寫我心”提倡的是以自己獨特的眼光看世界,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才能讓學生寫出充滿個性的文章呢?
增強自信,讓學生有信心展現自我,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自信心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培養與鍛煉、實踐與堅持,教師應想方設法去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要注意、關愛每一個學生,師生之間要平等對話?,F在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很多事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學生的很多觀點我們要包容和認同,必要時還要給予一定的支持。絕不能用一條所謂的標準將學生限制得死死的,絕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壓制學生個性之花的綻放。
鼓勵學生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不同的學生每天都有不同的經歷,每天都有不同的體驗,每天都有不同的看法。學生如果能把平時經歷的點滴和當時的心情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就能為寫作積累下豐富的素材,就能把自己與眾不同的經歷和體驗寫出來?,F在很多學生都沒有了寫日記的習慣,這就要靠我們去引導和培養了,只有讓學生慢慢體會到寫日記積累素材所帶來的好處,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慢慢養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