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第二輪復習應如何操作才能使高考復習高效呢?關鍵在于“通”,即開展“通史”復習,構建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絡。
一、開展“通史”復習
1. 克服教材編排的缺陷
當前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是采用中外合編、以專題史的形式呈現的,同一單元的內容雖然是一個相互關聯有機的整體,但實踐中按模塊教學會割裂了原本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學生的歷史時序容易錯亂,因果順序上也很模糊,所以專題史的教學明顯不利于學生對時空觀的培養。此外,專題史編排只選擇了歷史現象的一個方面進行學習,缺少與其它領域內容的聯系,造成了不完整的歷史知識系統。如必修一的第三單元講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而其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則放到必修三才講;又如必修一第八單元講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而必修二第八單元才講與其相關的“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其實無論是“辛亥革命”還是“全球化”,都是一個多元化的歷史概念,如果將它割裂開來學習是不科學的。因此,即使高三上學期復習完第一輪后,學生依然對歷史的整體性缺乏認識。所以,高三歷史的第二輪復習就要按時間構建一個歷史知識網,而“通史”復習的最大意義就在于幫助學生構建這張“知識網”。
2. 適應文綜考試的需要
2010年開始的廣東高考文綜歷史題著眼于宏觀歷史線索與階段特征的考查。在一個題目中圍繞一個主題做到“貫通古今、關聯中外”,就要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從中國古代到中國當代,甚至涉及外國史。這充分體現了當前的文綜歷史綜合性強的特點。
3. 由第一輪復習的現狀決定
學生在第一輪復習中,按章節把各個知識點背得滾瓜爛熟,但一旦遇到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時,學生就不會把三本必修的內容聯系起來,不會把眾多的時間、事件融合貫通。如2012年廣州一模38題(1)簡述“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男孩)為大。”這一思想出現的社會背景。學生遇到這個問題時,必須綜合三本教材有關孟子所處的時期(戰國)的內容歸納,然后按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提煉要點。第一輪復習后的學生缺乏綜合歸納能力,只能從其中一本教材下筆或只從思想方面考慮孟子這一思想出現的背景。如果在第二輪復習中進行通史復習,學生就自然會從三個方面全面考慮這個時期所發生的史實。
二、如何開展“通史”復習
1. 理順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先后順序,構建大事件年表
老師幫助學生把教材中的孤立的時間和事件并串起來,并引導學生去識記。歷史大事年表的制作必須做到主干化、簡潔化,并按中西對比的方式列出,便于學生比較記憶。從歷史大事年表中,學生對這段時間的歷史事件一目了然,其先后順序可作為固定印象刻在學生的腦海中。此外,學生還可以看出各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或影響關系等。如“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推動“中國五四運動”及“中共的成立”等;又如“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又對中國1931的“九一八事變”、美國的“羅斯福新政”起直接影響。如果考試出現“五四運動爆發的國際國內背景有哪些?”的命題時,學生可根據大事年表找到五四運動,然后向上追溯其之前國內的大事有: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新文化運動;國際的大事有: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些大事就是五四運動發生的重要背景了。
2. 以“特定大事”來推斷某個時期的階段特征
新課程下的高考命題強調“能力”立意,縱觀多年高考試題,罕見直接考查學生死記硬背的“功夫”,那么學生可以靈活記憶一些“特定時間”或“特定事件”去了解該時期的社會總趨勢和特征。這實際上就是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復習到“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的日本”時,我們可以通過幾個“特定事件”來理解日本在這一階段的特征。1868年明治維新、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布、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通過這幾個事件,我們可以歸納出日本在這一階段的特征是:政治上: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外交上:對外侵略擴張。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