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音樂體系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而這個體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項原則是即興原則。通過兒童的積極參與與實踐,注意兒童在“做”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發揮想象力,創造力。雖然在實踐過程中的結果可能是幼稚、粗糙,這是兒童的探索精神,是兒童在實踐中的體驗和經驗,是兒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以及個性。這也是奧爾夫音樂體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構成部分,也是這個體系經歷了七十多年生命力仍長盛不衰的原因。
一、 問題的提出
1. 音樂欣賞的目標和方向不明確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快二十年了,在音樂教育實踐中,覺得最難的就是音樂欣賞了,特別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很多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連大人都覺得難懂,就更難以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讓幼兒園的孩子聽老師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更是難上加難。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我發現自己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越來越迷茫,感覺找不到方向了,曾有過逃避上音樂欣賞課的念頭。問題出在哪兒了?有時去觀摩公開課,往往是老師又唱又跳,你教我學,學生是老師的配角,完全由老師擺布,熱熱鬧鬧的課堂就像排練……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感覺有點失望。
2.音樂選材有局限性
如果只是遵循幼兒園傳統教材中的課程安排,可供幼兒欣賞的音樂作品較少,選擇的題材范圍廣度不夠,數量有限,感覺到在幼兒園進行音樂欣賞無從下手。
3. 重技能輕體驗
在當前幼兒園教學中,誤把對兒童某方面技能的訓練當作對兒童能力的培養的現象還相當普遍,這不僅與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幼兒園教育要注重兒童形成關于學習積極體驗的相關要求相左,也不符合兒童學習的特點和規律。許多幼兒園在進行音樂教學時,過多地注重對兒童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及相關音樂教學材料的掌握。這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兒教師和幼兒園管理者缺乏相關兒童學習和認知發展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實踐中,常常表現為一些幼兒園經常讓音樂教學活動簡化為僅僅是教幼兒唱幾首歌、聽幾支曲、跳幾個舞就算完成任務。
二、解決策略
現在我有幸成為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學員,雖然才學了一年多,但是感覺到奧爾夫教學精神重新喚起了我對音樂教學的熱情,特別是在音樂欣賞方面找到了方向與目標——用音樂這把鑰匙開啟孩子的想象之門,教學思路豁然開朗,不僅在教學方法上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還將其學以致用。
1. 對音樂欣賞的教學目標進行思考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點不是如何訓練幼兒的表演技能,而是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增強幼兒對音樂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從而達到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目的。由此出發,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寓教于樂地開展幼兒園音樂教育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如欣賞《水族箱》,用故事啟發幼兒去聯想水里發生的事件,分段區分音樂的段落,充分利用道具讓幼兒分組表現音樂角色:有石頭、水草、魚、蟹、鯊魚……(任由孩子合理想象)。我發現每次游戲總有新的角色和情節在發生,A段音樂舒緩優美,有的孩子睡覺、有的孩子舞蹈;B段音樂有事情發生;結局也是各有千秋。孩子們樂此不疲,在游戲中感受音樂、熟悉音樂、讓想象插上翅膀。諸如《春之聲圓舞曲》等,令家長們都驚嘆孩子的欣賞水平。
2. 豐富音樂欣賞曲目,為幼兒提供想象的平臺
首先,奧爾夫音樂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多種適合于幼兒園使用的音樂題材,如童謠、歌曲、世界名曲等,題材豐富,音響效果好,相對優于傳統教材,特別是音樂欣賞部分,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在網上收集各國音樂素材,進行創新課,為孩子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只有從興趣出發,才能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3. 注重體驗和表現,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刺激,在探索中發揮想象力
多年來,我們在實施傳統音樂教育往往比較注重對幼兒音樂表現的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并進一步在形式上轉化為對音樂表演的重視。實際上,幼兒的表演和表現有著明顯的不同,表演是低層次、低水平的機械模仿和技能訓練,而表現源于體驗,則是高水平高層次的藝術創造,其中蘊含了幼兒的個人感情色彩和情感體驗。 找到了“體驗”學習這個切入點,實施起來就找到了方向。如《軍隊進行曲》,挖掘身邊常見物品,如鐵盒、紙盒等,為幼兒提供探索聲音、音量、節奏的機會。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