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公民社會”需要具備現代性社會精神氣質與人格特質的“現代公民”,現代大學教育應當把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培育作為培育現代合格公民的核心內容之一。本文通過分析某大學“校長信箱”的運作模式及其實際效果,從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角度論述了“校長信箱”在培育大學生的權利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方面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教育 大學生 公共精神 校長信箱
一、公共精神的概念與內涵
公共精神是社會公共生活的產物,是現代民主政治、公民社會的精神內核,是現代化國家公民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公共精神是一個較復雜的概念,涉及現代社會運作機制、政治民主觀念、公民權利觀念、公權和私權相對應的觀念、平等互惠觀念等,不同的研究者對公共精神有不同的解讀。綜合學界的觀點,公共精神的內涵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于公民權利的主體意識。在現代民主政治構架中,公民權利是先賦權利,公民既是現代國家中公共權力的授予主體,又是公民實施公共生活自治的責任主體,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實現權利與責任的統一。二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責任意識。公共利益是現代社會公同體是屬于大眾共有、共享的利益。現代公民的公共精神,主要表現在每個公民被賦予自覺關注和增進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任何人都沒有權利破壞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都有責任維護公認的社會行為準則和社會公德。三是公共參與的規則意識。公共參與的規則意識,就是公民對公共參與的民主程序、既定規則的自覺遵守。在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公共參與是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路徑,同時,有序、文明參與是公民社會成熟、公共精神確立的重要標志。四是對“私權”領域的尊重意識。公共精神不僅意味著對公共生活的理性關注,同時也意味著能夠有效區分“公權”與“私權”之間的界限,公權的行使不能對個人權利進行隨意的侵害,而是應當以保護和尊重個人權利為基礎和前提。
二、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培育:塑造現代公民的內在要求
置身全球化、市場經濟與現代“公民社會”背景下,中國社會的公共教育實踐,由于肩負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以及面向“未來”的多重使命,從而真正處于一種全新的、中國歷史上千年未有的宏大的“公共世界”的格局之中。當代中國大學教育要適應未來的社會走向,培養合格的現代公民、世界公民,無疑應當把公共精神的培育作為大學生教育的內在要求。大學不僅是培育未來公民的搖籃,又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公共領域”,在大學這個公共領域中通過公共參與實踐培養大學生的公共精神,使公共精神滲透在大學生的行為與思維中,就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就大學生而言,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就是指“大學生以獨立的主體身份進入公共領域,主動參與社會公共生活與公共事務的管理,關注公共利益,并致力于遵守和維護公共生活的準則和規范,勇于維護自身正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種精神風貌,主要包括獨立的人格精神,自制自律的行為規范,強烈的公民責任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等等。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亟需大學管理者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暢通、穩定的公共參與平臺。
三、以校長信箱為平臺的公共參與實踐: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與效果分析
長期以來,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主體,在知識傳輸上花費了諸多精力,但是在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及大學生公共參與的平臺建設上,卻一直處在較漠視的狀態。在此背景下,筆者通過分析某高校建立的“校長信箱”制度以及運作以來的實踐效果分析,探索高校建設大學生公共參與平臺、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可行路徑,梳理高校加強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思路。
(一)平等參與和快速反饋機制:彰顯個體權利、引導公共參與
在校大學生的權利主要包括安全權、自主選擇權、求償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權、獲知權、受尊重權等。2005年9月1日,我國修訂后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4章第41條對“大學生參與管理”做出了規定:“建立和完善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支持和保障學生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3。然而,在當前全國大多數高校規模持續壯大、行政化色彩日益濃厚的背景下,校園管理者和教師把持著管理和教學的主動權與話語權,將學生置于從屬和支配地位,無形的制約了師生間的互動,這是目前諸多教育研究的普遍共識。 該高校的“校長信箱”在校務管理中舍棄了傳統的官方話語模式,通過“信箱”構建師生平等、直接對話的體制,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權利意識。調查發現,“校長信箱”剛設立時,一些初次反映問題的學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結果反映的問題得到了校長的及時回復,并由相關部門進行了快速的處理,使學生感到“在意料之外”,通過一段時間的感知,學生切實的感受到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感受到了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平等關系,大大促進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從校園交通秩序的提議、教室和宿舍條件的更新、食堂飯菜定價、獎學金公正性評定等許多事務,學生打破了以往“找不到校長,不敢與校長當面交流”的局面,通過校長信箱,學生就自己最密切關注的事務和校長有個平等交流的機會,有個共同商議的過程,學生和學校之間產生了相互理解和信任。隨著校長信箱影響力的加大,越來越多的學生關注這一平臺,通過某一封信件反映的問題產生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深層次的開拓學生視野,學生有一些好的文章也會到這個平臺上發,對社會,國際形勢問題,社會思潮,也會通過平臺熱議。快速的反饋機制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從最初的宣泄問題渠道變為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學生通過思考,與學校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學生由教育的對象變成學校管理方的有力同盟,學生參與管理,因為關系到自身的學習環境,其發現管理問題的動力更強,關注學校建設的持久性更高,同時由于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得到了有力的關注,使得學生和管理人員很關心這一平臺,通過信箱回復與轉發,主要負責部門了解到領導怎么批示,工作更有重點,學生處、輔導員等做學生工作的部門,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直接,整體服務效率不斷提高,更受學生歡迎。
(二)公共辯論和合理引導機制:維護公共利益,促進理性精神
一是通過校長信箱培育了學生對公共利益維護的社會責任感。筆者對2011年9月份學生發給某校長的264封信件按內容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高,對學校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的約占89.3%。信件涉及的內容包括校園公共設施的改進、管理制度的完善、獎學金評定的公正性問題等。特別是涉及到校園電動車的禁和限的問題,該校長一共收到類似信件47封,學生在積極討論該項政策的出臺理由、實施效果、落實措施等話題的同時,也通過校領導的回應和答復了解了校方的思想和態度,這對政策的執行、學生的理解取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活生生的例子培養了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公益精神、獨立思考的精神。
二是通過公共辯論,促進了公共理性精神。“校長信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討論公共事務的平臺,促進了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民主精神、理性精神,這一效應可以通過“禁電動車事件”很好地說明。考慮到校園內電動車過多,該校曾做出禁止在校內使用電動車的規定。決定出臺后,部分學生強烈反對,并通過校長信箱陳述看法,提出建議。最后,學校通過與學生的交涉,鑒于學生確實存在上課路途遠、活動不便的情況下,出臺了《關于電單車暫行路線的通知》,規定凡基本符合電單標準的電單車,需按規定的路線行駛,停放在指定區域,禁止超速。這一新規定的出臺由于經歷了學生與校方的充分辯論,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理解。
(三)尊重隱私和言論責任:養成規則意識,尊重他人私權
“校長信箱”在運作之初,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些公開信中涉及被投訴人的姓名等,對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容易導致一些誣告事件。針對這一問題,2008年4月學校出臺規定,凡在校長信箱使用公開信批評他人,涉及被批評人姓名或明顯暗示被批評人姓名,概不接受并予刪除。如確實有必要指名投訴,需要使用不公開信。筆者統計發現,規定出臺后這一項規則基本得到了貫徹,學生在公開平臺中自覺地遵守了基本的行為準則,確定了言論的邊界,避免了對他人權利的侵犯。同時,一些過激的言論和“垃圾信件”,也在學生的批評和校方的引導下逐漸消失。大學生在基于“校長信箱”的公共參與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
四、結論
現代“公民社會”需要具備現代性社會精神氣質與人格特質的“現代公民”,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培育是現時期公共教育的基本要義之一。公共精神的培育,要求當代高校必須徹底摒棄傳統的“以教育者為主導、以學生為從屬”的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學生共治共建”的現代大學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校園管理和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同時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通過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了解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
參考文獻:
[1] 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2] 李定慶,柯修. 論公民視角下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養[J]. 太原大學學報,2011(12).
[3] 吳太勝.大學生參與管理:高校和諧治理的推進路徑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1).
[4] 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7-62.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