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有時會與學生產生矛盾,發生沖突。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由此可見,要當一名好老師,必須要善于和學生交往,與學生建立和諧關系。只有當你和學生關系融洽了,你才能享受到師生共同成長的快樂,體會到教師職業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那么,如何與學生建立和諧關系呢?
一、嚴中有愛、加深情感
嚴,就是用嚴格要求來引導規范學生的言行,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但嚴中必須要有愛,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基礎。有經驗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學生意識到老師是真心愛護他、關心他,為他操心時,無論你是耐心地幫助,還是嚴肅地批評,學生都會樂意接受,即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在教學生涯中,是否有被我們遺忘的角落?是否有被我們無心傷害過的心靈?關愛學生,不應只是“關心和愛護”,還應該理解為“關注和愛護”。我們對學生的一個點頭、一聲鼓勵、一次提問、一個微笑、一回拍肩,哪怕是一次溫柔的批評都可以讓學生享受到被人需要、被人關注的幸福。課間,我經常喜歡和一些同學聊天,有一次我問:“你們對經常違反紀律的同學有何看法?”有同學說:“其實,他們是想引起同學和老師的注意。”也有同學說:“有一些紀律較差的同學,是因為成績、家庭或其他原因而心存自卑感,所以,他們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贊美和關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研究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贊美。”所以,我們教師要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用發自內心的欣賞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你關心和熱愛學生,學生本能地就會和你親近,這樣,師生關系自然和諧,師生之間的情感自然加深。
二、幽默語言、融洽氣氛
為師者,誰都希望自己的講課或說話收到最佳效果。而教師語言的魅力是師生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橋梁,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武器。我們教師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來融洽課堂氣氛。
有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況時容易把握不住自己的理智和情緒,常會大發其火或輕易地訓斥學生,這對師生情感的交流和教師的自我形象都是有損害的。如果用幽默的方式來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其作用和效果就會大出預料,比如蘇聯生物學家格列互夫講課時,一個學生在下面學雞叫,課堂頓時一片哄笑。這時格列互夫鎮定自若地看了看自己的手表,不緊不慢地說:“這只表誤事了,沒想到現在已是凌晨,不過請同學們相信我,公雞報曉是低等動物的本能。”這種“張冠李戴”式的幽默批評,對學生起了某種警策作用。又如:在課堂上,教師可能會遇到極個別學生伏在課桌上打瞌睡,這時,教師千萬不要厲聲斥責,而要婉言曲語。記得有位教師在上課時碰到這種情況,她暫停講課,用詼諧的語言講道:“聽說有一只小企鵝,在跟師傅壘巢時,總是愛把頭和長長的脖子貼到地面上呆一會。它師傅問:‘你這是什么意思?’小企鵝回答說:‘我是對師傅的禮貌。’由此我深受啟發,有的同學上課總是喜歡把頭貼在桌子上,可能也是對老師的禮貌吧!”話音剛落,學生哄堂大笑,幾個睡覺的同學在笑聲中被驚醒,深感羞愧。
不過,運用幽默批評時,要注意不可濫用,因為幽默本身也是有多種諷刺的因素,用得不妥就會挫傷學生自尊心,使師生關系趨于緊張,恰如其分地運用幽默,能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師生之間的情感隔膜,建立起親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學錦上添花。
三、完善人格、樹立榜樣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每個教師都應該遵循的。教育職業對教師人格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自我,完善人格。實踐證明:教師的質量決定了教育的質量,教師的品質決定了教育的品位,教師人格的完善能夠提升教育的水準。作為教師既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的榜樣和未來的引領者。曾有家長說:“老師,您幫我勸導勸導我兒子,他只聽您的。”所以,我們老師要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為學生樹立榜樣。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是師生良好人際互動的主導者,而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正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才得以有效地展示。教師要想減少與學生的沖突,或者掌握沖突處理的主動權,最根本的還是要加強師德修養,為人師表,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一個良師益友的形象。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