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題設問結構一般可分為四類詞:定答詞、定限詞、定向詞和定法詞。“四定法”即在材料題的問題中找出這四類詞,并用筆畫上記號,從而能快速而又準確地審清題意,以避免答題時偏題、離題及遺漏。
定答詞:即問題要求我們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樣”、“為什么”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
定限詞:是對回答內容的限定性詞語,問題中經常出現時間、空間、政治、經濟、思想等對回答內容的限定性的詞語。
定向詞:即要根據什么來回答,是確定答案來源、方向的詞。定法詞:回答所問問題時采取怎樣的思維方式的詞,如概括、分析、比較等。定法詞既承擔命題人對學生歷史學科思維方法的考查,又為學生正確解題提供思路、方法。不同的問法,答題時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比如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分析就需要具體的表述。從題干找出中這類詞,可以幫助我們確定答題的思維方式。下面就結合2011年深圳一模試題為例來幫助理解。
例: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梁啟超對“歐洲舊思想、中國舊思想、歐洲新思想”的比較表(原文節選)
——選自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1901年10月)
請回答:
(1)據表中甲、乙內容,概述“歐洲舊思想”與“中國舊思想”的異同點。
本問中,定答詞是“異同點”;定限詞是“歐洲舊思想”與“中國舊思想”,限定時間(舊即古代)空間(歐洲、中國)、限定角度(思想);定法詞是概述;定向詞是“據表中甲、乙內容”,答案來源于材料,因此,作答時不需要回憶教材知識,只要仔細閱讀教材,劃分材料的層次,提取關鍵信息“故神為國家之主體” “故君主為國家之主體” “政治為宗教之附屬物”“宗教為政治之附屬物” “治人者為一級,被治于人者為一級”等,就能得出答案。
答案:
(1)異:歐洲強調神權至上,突出反映教會專制統治;中國強調君權至上,突出反映君主專制。同:都反映了封建專制、等級社會的時代特征。
(2)據表中丙內容分析,“歐洲新思想”體現了怎樣的國家構想?這種“新思想”對歐洲社會發展有何意義?
本問中,第一問“四定詞”分別是:定答詞“國家構想”、定限詞“歐洲新思想”、定法詞“分析”、定向詞“據表中丙”從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故人民為國家之主體”、“政治與宗教各有其獨立之位置,兩不相屬”“全國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雖君主亦不能違公定之國憲。”可得出答案:國家構想:人民主權、政教分離、法治。
第二問“四定詞”分別是:定答詞“意義”;回答這類設問時,首先要明確是經濟、政治還是思想文化方面,如果題干中沒有限定詞,一般情況下,我們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角度來思考作答。而本題中的定限詞是 “新思想”和“歐洲社會發展”;并且根據題意答案只能來源于所學知識。
答案:
意義: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促進歐洲的社會轉型(代議制的建立);
(3)你認為梁啟超作出上述比較的意圖是什么?結合時代背景,分析粱啟超的意愿在當時沒能實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這一問中,根據“四定法“我們可以得知答案須來源于教材知識,要回答的是“比較的意圖”和“沒能實現的原因”,而限定詞是“梁啟超”和“時代背景”。
答案:
意圖:學習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實現中國政治民主化。
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專制統治和列強的侵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艱難,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傳統思想的制約,民主觀念淡漠。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