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培養高素質的公民就必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高中政治交流教學模式解讀
交流教學模式是以教材大單元教學為節點,通過教師的引導與點撥,反饋與監督,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上,促使學生學會自主地、創造性地與學科教材、老師、同學、社會和自己深入交流的教學組織形式。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上,通過老師的引導與點撥,反饋與監督,實現學生與教材、老師、社會和自己的交流。
1. 學生與教材交流,是指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老師制定一節課的預習學案,指導、督促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所學大單元知識的預習。
2. 學生與教師交流,是指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通過聽、記、寫、讀和問等形式,主動思考、接受、總結老師對知識的講解,逐步理解學科知識和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科思維。
3. 學生與學生交流,是指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課堂組織,讓學生通過展示和學生間互動的方式等,促使學生了解同學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了解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思想力和執行力情況,既看到榜樣的示范作用,又思考表現欠佳同學的行為;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合作,收獲友情。
4. 學生與社會交流,是指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的組織或策劃,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在一定時間的準備前提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或參觀學習、教學實驗和勞動體驗等形式探究自然科學和社會問題,并形成簡要成果。
5. 學生與自己交流,是指在大單元教學結束環節中,通過老師組織檢測,或通過學生自查反思,了解自己對本單元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態的分析,確認自己是否主動去獲得知識與能力,是否是真的獲得了知識與能力。
二、操作過程
1. 制定政治交流教學模式實施方案,讓學生初步認識此教學模式,并在動態實踐過程中逐步理解此教學模式。
2. 創設以學生學習進步和完成必要學習活動為考核目標的“金莎獎”和“果汁獎”,激發學生參與此模式的興趣。
3. 根據學科教材和教學進度要求,計劃學期的學習階段數量。如高一下半學期,學生主要完成四大單元量的《政治生活》 必修教材。因此,本學期的政治交流教學法,計劃可分成四個階段。
4. 總結、反饋與動態完善。對每一階段中表現好的學生和政治學習小組進行獎勵,并通過學生總結,老師反思的方式,動態完善交流教學模式。
三、教學效果
學生通過各階段的自學總結,逐步了解學科學習方法,并構建了學科知識框架作為未來自主學習與復習的工具。以小組為單位,一學期編寫了電子版《政治周報》8個,既方便了學生學習時事,了解世情,又提升學習小組成員間的團結合作精神。在對政治生活的探究中,每個學生完成了四篇時政論文,既提高了理論素養,又增強了學科思維能力,為學生參加未來的自主招生考試拓展視野,積累能力。
四、探索中發現的問題及建議
1. 如果沒有建立對學生的分層評價機制,在提升學生自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運行過程中,容易造成兩極分化。
建議:實施初期,對不同層次的班級,老師可布置不同的難度的試卷和作業。
2. 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自主學習能力,最大的障礙是學生的懶惰性、隨意性和依賴性。
建議:老師加強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應急機制和長效機制,并指導學生學會尋找朋友、老師、家長、同學、親戚等幫助自己提高學習執行力。老師還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的監督,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形成優秀習慣。
3. 如果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不改變,就容易造成傳統教學模式與新教學模式的思維沖突,造成學生學習上的不適應。
建議:如果學校要推行以提高學生自學學習能力為主的教學方式,應該加強宣傳,解放教師思想,并轉變評價方式,充分發揮指揮棒作用。如果學校沒有推行統一的教學方式,實施新教學模式的老師應對學生加強不同教學模式思維特點的講解,教導學生如何統籌兼顧,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