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提問藝術水平的高低往往影響一節課教學質量的優劣。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如:(1)太簡,提問過于簡單。(2)太難,提出的問題難度過大。(3)太急。(4)太舊,沒新意,每課的提問雷同。(5)太偏,提問對象沒有照顧整體,只顧優生,忽略差生。那么,如何做到“巧問”,提高課堂提問藝術呢?
一、挖掘矛盾,刻意設疑,引發深思
對每篇課文的學習,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抓住學生利用原有知識能力解決不了的地方,有意地制造矛盾,給學生設置“障礙”,使他們形成心理上的“沖突”。當學生急于解決又差一點進入這種問題情景時,精神的高度集中使其漸漸進入靈感狀態,思路流暢,聯想豐富,對記憶材料的提取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最終實現頓悟,解決問題。例如《荷塘月色》一課,一位老師這樣設問:第四段是全文描寫最精彩的一段,可第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有人說它有語病,大家想一想可有道理?名人名著有語病這使同學們一下子來了興趣。爭論結果是:沒有語病。“曲曲折折”是說荷塘的岸,這里含著一個意思,作者是漫步在曲曲折折的荷塘岸邊。可見,善于挖掘矛盾,是能否巧問的關鍵。
二、適宜幽默,設易為難,誘發興趣
提問如果是一味地直來直去,久而久之,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更談不上啟發思維了。其實要啟發思維必須先激發興趣,沒有興趣的東西學生決不會積極地去想。在這個意義上講,興趣是思維潤滑劑,開路機和油庫。還以《荷塘月色》為例,有位老師看見一位同學分心了,就突然提問他說:“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老師故意把“田田”寫為甜甜),這荷葉的味道是“甜甜”的嗎?那位同學因為沒有看課文就沖口而出答道:不是。同學們哄地笑了。可老師忍住笑繼續問道:朱自清把荷葉的味道都搞錯了,那算什么名人名篇。我們不學他了,好嗎?那同學一看書才知道自己錯了,羞得滿臉通紅。同學們都望著他笑,一看同學們來精神了,老師笑著話題一轉問道:沒錯,這“田田”寫的是形狀不是味道,可大家往下看一段有寫味道的嗎?大家很快就找到了,是“清香”。因勢利導,生成幽默,巧設疑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巧設臺階,分解設疑,化難為易
好的語文老師好在他不僅能把握主要的內容,提出一些大問題,而且能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把它分解為學生經過思考能自己解決的小問題。設計出課文的問題系統,由淺而深地循序漸進地且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雨中登泰山》一課公認為最精彩的片段是“過了云步橋……才不過走完慢十八盤”。有一位老師設計了一連串有關的小問題分解以上的難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效果截然不同。他是這樣設計的:這一段對花與松的描寫很美,但作者沒有用一個“美”字或與之相當的形容詞來表述,試在修辭方面找出它主要用了哪些方法?(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是擬人法。)作者以擬人法描寫松僅僅是為了讓人覺得它的形態或所構成的景物很美嗎?(提示設問)寫文章的目的有僅僅為了娛樂的,但好的文章應該有助于人的情操和思想品德的修養,作者借贊美松實為贊美什么?(學生經過短時間思考就明白了作者贊美的是人,人的精神和品德。)《雨中登泰山》一文全文貫穿一個“登”字,但這一段只是開頭和結尾兩句直接表現了觀賞者“登”這一動作,其余篇幅寫觀賞者干了什么?(同學們經過一陣緊張思考得出結果:是“看”和“想”。)那么這大多數篇幅不寫“登”豈不離題?能否把題目改為《雨中看泰山》或《雨中泰山暢想》呢?(同學們經過一陣思考和討論終于弄明白這樣寫沒有離題,題目還是《雨中登泰山》最好。因為這“登”是“看”和“想”的載體,“登”是線而“看”和“想”是珠,在這個意義上“登”包含了“看”和“想”,題目不能改。通過這一連串提問同學們不僅自己弄懂了這一段描寫的內容和寫作特色,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同一立足點變換觀察角度的寫景方法這一課文重點。)
總之,適時適度、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知識的掌握,在培養學生思維素質的同時對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情感也是一條有效途徑。教師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藝術提問,更有助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學藝術風格。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