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面批”,既能指導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也能指導個別存在的問題,它更能使大多數學生的作文變得亮麗起來。
一、選擇面批對象
由于“面批”是一項耗時的細活,因此,教師難以對全班學生同時進行面批,這時,有機的將傳統批改方法與面批結合起來,就會收到更好的工作效率,即可先就全班作文進行逐一批改,然后根據全批時發現的問題選擇面批對象,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本次作文中出現共同問題的學生,集中2-3名或更多名,進行集中性面批和有的放矢的指導。一類是單個學生出現的個別問題,則進行個別指導。分類指導,針對性強,便于因材施教。
二、“面批”的具體做法
第一步,重在交流。筆者在閱讀了學生的作文后,用評語指出該文存在的優缺點,并利用課間時間請需要面批的學生交談。先讓學生看一看老師的評語,并詢問他們理解了評語的內容嗎,如還不理解評語的意思,則向學生當面解釋評語,直到學生聽懂給其評語的原因為止。
第二步,交流需修改的內容。作文中存在的問題該怎樣改呢?拋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回答,老師適當點撥。大部分學生都能相應的說出修改思路。
第三步,學生修改作文。讓學生拿回作文再做修改,改完再拿給老師看其修改的情況,師生就修改后的作文再次交流。從面批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領會教師給其指出的問題,并正確修改,因此能相應提高其作文分數。有的同學修改得還很不錯。例如:筆者在批改學生寫的《那一幕,我難以忘懷》一文時,即采用了這一方法。參加“面批”的同學作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位學生更是從跑題文提高到二類文的水平。該生第一次的作文思路是這樣的:開頭敘寫事情的起因,中間幾段敘述母親為家庭辛勞工作的幾件事,自己想為母親做一件事(用一句話寫了這件事)報答她,末段點題。但文中“那一幕” (自己想為母親做的那件事)未做具體生動的描述,難以表現“難忘”之意,致中心模糊不清。在面批時,我指出文中寫母親的幾件事可略寫,而回報母親的事應詳寫,以突出“那一幕”。但該選什么事來寫,才能表現“難忘”這一題眼,學生就一時考慮不出了。我做了點撥:“作文前部分已寫了媽媽的辛勞,你已寫了要回報媽媽。那具體該做什么事來回報媽媽?看過央視公益廣告中有一個小男孩,端著一盆水,說‘媽媽洗腳’嗎?這一幕,不知感動、教育了多少人。假如在你文中能恰當的也寫一下給媽媽洗腳的一幕,這篇作文也就解決了‘難忘’這一題眼問題,而且立意也明確了。”學生聽了說:“我也曾經給媽媽洗過腳呢。”次日再拿作文給我看,文中的“那一幕”,學生寫道:“我輕輕地把媽媽的雙腳浸泡在熱水中,當我看見媽媽那雙長著老繭,微微臃腫的雙腳時,我卻不禁熱淚盈眶。我想,當任何人看見媽媽這雙腳時,都會感慨這是一雙從堅強中走來的腳吧!‘傻女兒,你哭什么?’媽媽疑惑不解的問。‘媽,您辛苦了!’說完,我投向了媽媽的懷抱中。”通過這一改,感人的一幕就具體了,而這一幕,能扣住“難忘”一詞。思路對了,加上文字表達流暢生動,修改后的作文從跑題文提高到二類文的水平。
第四步,在作文講評課上,展示了該生修改前后的兩篇作文,學生們認識到經過面批,作文得以亮麗起來,促使更多的學生能重視教師的評語,用心修改自己的作文,作文也就越寫越好。
三、開展“面批”工作需注意的問題
1. 時間的有效性。當學生的作文寫好后,不能放置太久,教師需及時對作文進行批改,爭取在一、兩天內通閱全班作文,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擇要面批。2. 問題的針對性。面批時,針對該次作文出現的一個主要問題來談即可,不要面面俱到,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3. 尊重學生。教師在指出問題時不能無視學生的辛苦勞動,把學生的作文批得一無是處,那樣,會讓學生的心理上產生排斥心理,難于接受教師的建議。因此,在指出問題前可先肯定學生作文的優點,這樣,既不會傷及他們的自尊心,也不會讓他們失去自信心,學生也就能培養自己寫好作文的信心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