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其認識世界、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那么,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該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呢?
一、鋪設積累材料的道路
學生要寫好作文,首先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文章。而現實中的學生作文,往往是干干癟癟、沒血沒肉、沒有真情實感。究其原因是學生缺少材料,心中無積蓄。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占有寫作的第一手材料,為學生鋪設積累材料的平坦道路。
(一)引導觀察。魯迅說:“如果要創作,第一就是要觀察。”觀察力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的重要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觀察生活及世間的事物。以觀察一片樹葉為例,一要調動視覺,看清樹葉的形狀、大小、顏色、生長狀態等。二是調動嗅覺,聞葉子的氣味。三是調動觸覺,觸摸葉子的質地,感受葉子的重量、溫度等。四是調動聽覺,屏息凝神,聽樹葉與小鳥的唱和、在風中的自語。五要用味覺,品嘗它的甜、酸、苦、辣……總之,動用多種感官,觀察生活,就會使寫出來的文章繪聲繪色、全面細致。還要引導學生用心感悟所觀察的事物中包含的意蘊,思考其中蘊涵的哲理,體會其中孕育的情愫,使文章升華到“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的高度。
(二)廣泛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廣泛閱讀是積累材料的一種方式。不管是課本還是報章雜志、名篇巨著,亦或是網絡中的文章,都不乏語言材料使用的好例子。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閱讀,一來可以積累寫作必需的語言材料——字、詞、句,有的語言精當巧妙,有的語言通俗風趣,有的語言雅俗共賞;二來積累文中經典的事例、名言等,它都會成為學生寫作的材料;三是借文本為素材,進行讀后感、續寫、擴寫、評論、導游詞、廣告等方面的寫作訓練,比如學了《孔乙己》以后,可以讓學生對孔乙己的悲劇原因展開討論,評一評孔乙己其人,說一說孔乙己的生活環境。
二、搭建巧妙構思的橋梁
構思是對整個文章的布局、順序、層次、段落、內容、觀點、材料、怎樣開頭和結尾的思維,構思是寫文章不可缺少的準備過程,構思時文章的中心要明確,用以表現的材料要充分、典型、新穎,結構上要嚴謹、環環相扣,只有潛心構思,才能思路流暢,寫好提綱和文章。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搭建起巧妙構思的立體橋梁。
首先,在文章立意上,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局面。過去學生作文,立意往往是單一的,而且有意拔高,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可言。為貫徹新課標“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的精神,教師應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多角度立意。一是利用聯想、想象法,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如寫“雨”,由自然的雨為基點,思維向多方輻射,既可以從“贊雨”方面立意,贊雨的潤物無聲,給人類施于恩惠;可以從“貶雨”方面立意,貶雨的兇殘無情,給人類帶來災難;也可以從雨的實用功能方面立意;還可以賦予雨象征意義。二是反彈琵琶,打破定勢的思維,拓展新的思維空間,尋找新的突破口,反向立意。如“近墨者黑”,對于“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來說,“近墨者”不“黑”。
其次是對文章的布局、結構等方面巧妙構思。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需要對文章的布局、結構等方面精心構思,讓文章的情節有點波瀾,有點曲折。如以“幸福”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布局既可以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組材,使文章或一波三折或先抑后揚,也可運用“片斷組合法”組織材料,以多個片斷展現對“幸福”的不同體悟,在每個片斷的開頭、結尾加上一個總結句或用小標題以突出中心,巧妙點題,文章的結構也就十分清晰。
三、開辟分享成功的園地
青少年自我表現意識強,爭強好勝,寫作起步時的成功,哪怕是極微小的,對他們未來的寫作都會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為此,老師應大力開辟展示學生作文成果的園地,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具體做法有:1. 評改作文采用激勵法,多批少改,表揚為主,同時采用多元化形式,讓學生本人及其同學、家長參與評價,讓學生習作有更多的欣賞者,使學生得到更多的激勵。2. 班內設立“佳作共賞”專欄張貼優秀作文。凡是張貼的習作,教師都眉批總批,務必使作者受到鼓勵、讀者得到借鑒和啟發。3. 組織文學社團主編小報,刊登學生習作。4. 指導學生編輯自己的《文選》。選文—潤色—作序—繕正—設計封面—裝訂成冊。5.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征文比賽。6. 向報刊、電臺推薦優秀習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