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專業角度說,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就其發展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那么,要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該如何著手呢?
一、捕捉錯誤信息 構建探究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要允許學生出錯,善于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進行探究、分析、總結,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從心里上喜歡化學。
如[學生實驗]:乙醛和新制的Cu(OH)2懸濁液反應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歸納總結。大部分實驗小組都得到了漂亮的磚紅色沉淀,而有幾個小組報告,出現的卻是黑色沉淀。此時我沒有馬上否定,而是讓他們匯報了操作過程:“在CuSO4溶液中滴加了幾滴NaOH溶液。”到此,已有一些同學在竊竊私語,敘述完畢,實驗成功的同學已經做出了評價:制備Cu(OH)2時試劑的順序加反了,操作不規范,此反應的條件是堿性,即NaOH過量。在找出錯誤的原因后,另外幾組學生重新實驗并取得理想的實驗結果。由此可見及時捕捉真實性錯誤,把學生的不規范操作視為可遇不可求的教學資源予以利用,不僅讓學生養成規范操作實驗的好習慣,而且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欲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捕捉偶發信息 構建動態課堂
大量的課程資源往往就在“互動教學”、“對話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涌現和生成。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反駁、爭論,通常是超出教師預設之外的新問題。學生這些困惑的問題、理解的偏差、暴露的錯誤、創新的思維等,都是構成豐富多彩的動態教學資源。
如: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溫度
向裝有NaHC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顯淺紅色,用酒精燈加熱,紅色加深,從而得出“升高溫度,HCO3-水解程度加大,溶液堿性增強”的結論。下課時,有學生注意到加熱過的滴有酚酞的NaHCO3溶液的顏色與做對比實驗的NaHCO3溶液(也滴有酚酞)相比,顏色仍然偏深,就提出疑問:這支試管已恢復到室溫,溶液的顏色怎么還是這樣紅呢?這時我意識到在加熱過程中NaHCO3可能發生了變化,馬上肯定了這位學生的質疑,并要求全班同學帶著這個問題課后去思考、討論、查資料,下一節課再分析,這時我感覺到學生精神充沛,信心倍增。最后,我發現這樣不但實現了比預想設計更好的教學目標,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使課堂教學更有活力。
三、捕捉問題信息 構建高效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是由于他們在學習中產生了新舊經驗間的矛盾沖突,這反映出學生正在積極思考。尤其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互動對話之后提出問題,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狀態。這時產生的問題往往更具動態性、深刻性和創新性,這是學生思維與情感共生的結果,是珍貴的課堂動態資源。老師在課堂上多長一個慧眼,必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例如:HClO的漂白作用
必修1(人教版P84)實驗4—4 氯水的漂白作用
將有色紙條或布條、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容積新制氯水的廣口瓶中,蓋上玻璃片,觀察現象。
實驗4—5 干燥的氯氣能否漂白物質
將有色紙條或布條、有色花瓣放入盛有干燥氯氣的廣口瓶中,蓋上玻璃片,觀察現象。
根據實驗4—4、實驗4—5,從中得出真正具有漂白性的物質是HClO,干燥的Cl2本身不具有漂白性的結論。突然有學生提出:“不一定,因為Cl2與水反應生成的有鹽酸和次氯酸兩種物質,說不定是鹽酸具有漂白性呢。”又有同學說:“鹽酸不可能具有漂白性,這在初中所學的性質中沒有提到過。”前面的學生隨即反問:“在初中我們也沒有學習過鹽酸具有還原性啊。”這時全班學生的眼睛都注視著我,渴望在我這里得到答案。此時,我并沒有立即對鹽酸是否具有漂白性下結論,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簡單的方法來證明鹽酸是否具有漂白性,經過思考,有同學問答:將鹽酸滴到紅色布條上看布條是否褪色。經過實驗,確證了鹽酸并無漂白性,從而進一步證明了在新制的氯水或潮濕的氯氣中真正具有漂白性的物質是HClO,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