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距離快速跑是跑的重點教學部分,技術要求可概括為一松、二大、三快、四平直,也就是動作輕松,步幅大,步頻快,要平穩,直線性強。短距離快速跑在教學中應注意防止只追求跑得快,而忽視跑得輕松、自然和技術正確,教學中不宜多用秒表計時,練習中應多采用輕松、自然和有控制的速度進行練習,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過早、過多進行強度大的快速跑,往往容易造成動作緊張、僵硬等錯誤動作和技術習慣。這無疑給短距離快速跑技術教學提出了新課題。
本次實驗以本校五、六年級413名學生為對象,其中,男生204名,女生209名。對照組228名,男生112名,女生116名;實驗組185名,男生92名,女生93名。通過初始的教學摸查和觀察,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上通常出現的錯誤動作包括:后蹬不充分、抬頭挺胸跑、低頭收腹跑、擺臂不正確、速度耐力差、體力不足、大腿抬得不夠高。
一、教學方法探討一
1. 重視擺臂中前臂的作用。擺臂的關鍵作用并不全在于平衡。通過擺臂動作可以增加下肢的壓力,從而產生更大的蹬伸力量,提高跑速。通過強有力的擺臂,能帶動軀干的向前運動。
2. 量化“趴地”技術。腳掌在快接觸地面時,稍稍勾起腳尖,著地前瞬間以踝為軸,開始積極有力地向后下擺壓,以前腳掌著地支撐,這樣在著地后可以促使腳跟快速前旋(擺),從而形成強有力的高支撐,保證快速的緩沖。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趴地”能力,經常讓他們做負重弓箭步上臺階、墊上赤腳抓地前移、拉長欄間距跳欄、拖輪胎跑等專項練習。
3. 發展擺動腿的擺動技術。先要讓學生從理論上弄清楚蹬、擺的技術原理,讓其認識擺動技術的實質和關鍵性,學習和了解擺動技術的要點。同時通過各種蹬、擺技術的專門性練習,如單腳跳、行進間多級跳、跑格練習、原地弓箭步縱跳等等,加強肌肉感覺,使其切身體會和掌握蹬擺技術,逐漸改進跑的技術。
二、教學方法探討二
1. 小步跑的改革與修正——半高抬腿小步跑。主要強調著地的動作與速度,在傳統小步跑動作的基礎上,要求擺動腿擺動的高度與重心水平線約成30°—40°角,要求受試者在練習中,心理定向于擺動腿屈髖前擺和快速伸髖下壓大腿,加快腳著地的速度。
2. 高抬腿跑的改革與修正——下壓式高抬腿跑。主要強調伸髖的動作與速度,練習中要求受試者心理定向于擺動腿上擺結束后快速伸髖,加快大腿下擺速度。
3. 后蹬跑的改革與修正——“扒地式”后蹬跑。強調擺動腿前擺的時機、速度和幅度;強調擺動腿下壓著地的時機、速度和力量。
三、教學方法探討三
1. 綜合基本練習方法
小步跑——后踢跑:改進抬頭挺胸跑。
小步跑——后踢跑——高抬腿跑——大步跑:改進大腿抬得不夠高。
原地扭髖——競走——大步放松跑:改進低頭收腹跑。
大步幅的弓箭步半蹲走——后蹬跑:改進后蹬不充分。
原地擺臂——快跑擺臂:改進擺臂不正確。
2. 發展速度的教學手段
限時間跑30—60米,3—4次×2—3組:提高加速跑能力。
短距離接力跑2人×50米或4人×50米,3—4次×2—3組:提高加速跑能力。
短距離追趕跑60—100米,3—5次×3組:提高途中跑能力。
短距離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2—3組;或(3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2—3組:提高速度耐力,提高體力。
順風跑30—60米,3—4次×2—3組:提高加速跑能力。
短距離變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次×2—3組:提高速度耐力,提高體力。
膠帶牽引跑(30—60米,4—5次×2—3組):提高速度耐力,改進后蹬不充分、抬頭挺胸跑。
反復跑30—60米,4—5次×2—3組:提高速度耐力,提高體力。
四、實驗結果
實驗組學生在短距離快速跑教學過程中的錯誤動作的糾正明顯優于對照組:如后蹬不充分的學生從83%減少為59%,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多6個百分點;速度耐力差型的學生從81%減少為54%,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多4個百分點。實驗組的成績提高明顯比對照組的幅度大得多:如50米跑,男生從平均8秒7提高到平均7秒9,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平均多0.6秒,女生從平均9秒8提高到平均9秒,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平均多0.4秒;200米跑,男生從平均34秒4提高到平均32秒5,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平均多1.1秒,女生從平均41秒提高到平均38秒8,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平均多1.3秒。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