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注重上機操作和實踐,知識性和技術性較強。中學信息技術課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因此,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談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探究教學的一些具體操作方法。
一、分層教學,養成自主能力
在教學前,教師應對班級學生情況進行調查摸底,了解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和態度等。調查可以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訪談、查閱學生成績檔案、詢問班主任等方法進行。
在此基礎上,根據班級特點實施分層教學。在微機室上課時,教師要根據其座位特點組建6—8人左右的學習小組,小組的建立應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自愿組合”相結合的原則。在組建學習小組時,我一般會采用競聘的方法,選出一些操作能力高又具備一定管理能力和熱愛幫助同學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分層教學不僅需要學生進行分層學習,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任務都得根據學生信息技術水平進行分層。
例如,在教學《幻燈片制作》一課時,我所教的十個班級中,有四個班的學生在這一內容上有一定的基礎,其他六個班中很多學生根本不會。于是針對這個情況,我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有一定基礎的,我不再重復講解他們已經學過的幻燈片知識,而是直接采用綜合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以科技創新為主題,通過自主學習并嘗試制作一份電子報刊。其時,我通過展示、講解一兩個以前學生做的優秀作品案例,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當然,在制作過程中他們會遇到新問題,如模板的制作,這時我并不急于幫助他們解決,而是利用他們的求知欲,先讓他們通過網絡尋求幫助,或者在學生之間進行互助。如果還不能解決,我再給他們講解。這樣,通過問題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得到了激發。對于其他班的學生,我也進行了分層,已經學過幻燈片制作的學生直接進入電子報刊的制作,電腦不受教師控制,而其他學生則必須聽教師講解如何制作幻燈片,如文字圖片的插入,動畫的設置以及幻燈片的處理和播放等。同時,我還把能力強的學生分到各小組當“小老師”,幫助、輔導其他學生學習。
通過這樣的分層教學,不僅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而且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
二、情境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探究教學理論認為,探究學習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個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焦點,最好是一個能夠引起學生驚異的時間或者現象,使其開始學習就懷有探究的欲望。因此,我們在進行信息技術課教學時,一開始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例如,在教學Photoshop時,向學生展示教師自己或往屆學生的優秀作品,利用圖文并茂的精美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產生想自己動手操作的欲望。又如,在進行Excel教學時,我沒有讓學生看課本,而是先把自己制作的一些表格展示給學生,表格里羅列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我當場輕松地計算總數,排出成績榜單。學生看到這么簡單就能快速獲得統計結果,都很好奇,這時就可以在學生急切的期盼中開始知識的傳授與探求了。
三、伙伴教學,培養互助精神
伙伴教學指由一個學生教另一個學生的個別化教學方法。采用伙伴教學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互教互學,帶動全體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同時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的意識和合作互動的精神。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時所表現出來的差異,主要是由學生的學習條件、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而造成的。只要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再提供一定的時間和條件,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信息技術課規定的基本目標與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術課的特殊性和學生基礎知識、興趣等方面差異性,想要在目前班級容量大、教學設施尚不完善、采取班級制教學形式的條件下達到課程的全部要求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因為一個教師很難同時兼顧到所有需要幫助的學生。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資源。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探究教學實踐表明,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學習好的學生來充當教師的“小助手”、學生的“小老師”,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