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國以運-8改進型為基礎的新一代固定翼反潛機亮相,表明了我國海軍新一代空中反潛/巡邏平臺已經研制成功,我國海軍反潛能力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發展進程
上世紀50年代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我國采取海上封鎖、禁運,還不時派遣潛艇進入我國領海,甚至逼近沿岸地區進行偵察。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海軍開始著手建立反潛體系,由于當時國內經濟、技術基礎薄弱,這個工作幾乎是在“一片空白”上開展的,而空中反潛則被放在了重要地位,這是因為與其他反潛手段相比,空中反潛有獨特優勢:首先,飛機的速度快——螺旋槳固定翼反潛機的時速都在500公里左右,而反潛直升機時速也超過200公里,相比而言,潛艇的航速最快不過30節,平均航速則更低,顯然反潛機對于潛艇擁有絕對速度優勢;第二,反潛機的效率非常高,中大型固定翼反潛機的作戰半徑超過1000公里,一個航程下來可以覆蓋廣大地區,這樣就可以實現以較少的飛機來巡航控制較大的海域,避免使用兵力過多而產生沉重的后勤負擔;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潛艇對于空中反潛機的反擊手段也是微乎其微的,而反潛機可以在空中利用機載武器反復攻擊,潛艇一般只能被動躲避。
當然,空中反潛也有一些難以避免的缺點,比如反潛機的機動性差,自衛能力弱,需要有足夠的制空權保障,而且反潛機很難在海區長時間滯留,受氣象影響較大。
我國海軍航空兵第一種固定翼反潛機是引進的前蘇聯別-6,該機是別里耶夫設計局在上世紀40年代后期研制的雙發水上反潛巡邏機,翼展33米,機長23米,最大起飛重量33噸,裝兩臺ASH-72活塞發動機(功率2300馬力),最大時速約400公里,航程5000公里左右。按當時標準,該機火力較強,帶有5門23毫米航炮,反潛深彈及魚雷的載荷可以達到4噸左右。1956年我國引進6架別-6,組成了第一支水上飛機部隊,也是我國海軍第一支空中反潛機部隊,參加了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不過使用中也暴露出了該機缺乏反潛探測設備,只能目視搜索潛艇,故反潛效能偏低,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的核潛艇列裝后,別-6的反潛效果更差,而隨著中蘇斷交,我國失去了引進新一代固定翼反潛機的機會,直接促使我國海軍發展國產大型水上反潛巡邏機。
但是當時國內航空工業剛剛起步,自行研制大型水上反潛機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所以我國海軍決定利用現有科研成果,先對別-6進行改裝,提高其反潛效能,作為新機服役前的過渡。
這款改裝自別-6的機型被重新命名為青-6,其主要改進包括:加裝國產HF-1非定向航空浮標及相關投放機械設備,在機艙加裝661型聲吶信號接收處理設備,機尾增加國產GTC-1航空磁異常探測器(為此將機尾航炮拆除)。由于設備增加,飛機的起飛重量增加,又用國產渦槳-5發動機替代了原來的ASH-72活塞發動機,功率由2300馬力增加到2800馬力,使得青-6的最大飛行時速提高了20公里左右。可以說,改進后的青-6提高了對于水下目標的探測能力,有效提高了整體戰斗力,首架青-6于1970年試飛成功,隨后交付部隊,解決了部隊對于固定翼海上巡邏機的急需,一直服役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
上世紀60年代末,海軍根據國外新型潛艇及反潛機的發展趨勢,開始論證新一代水上反潛機水轟-5的指標,要求其能在我國中近海進行多機協同作戰,執行巡邏和應召反潛任務,配備搜索、跟蹤潛艇的雷達、聲納及其處理系統、磁探測系統等,實現自動定位與武器發射。主要攻潛武器為同期研制的聲制導魚雷,也可攜帶普通航彈、深彈和水雷。此外,海軍要求水轟-5具備較好的航程、滯空時間及作戰半徑,利用較好的低空飛行性能,能夠在較遠距離上執行作戰任務,還要求其具備較快的飛行速度,能夠及時飛赴戰區。更重要的是,根據國外同類發展趨勢,海軍要求水轟-5不僅作為反潛巡邏機,還要配備空艦導彈打擊水面艦艇,同時可換裝光學及電子偵察系統,執行海上偵察、搜索和救援任務。
根據相關資料,海軍對于水轟-5的主要戰術技術指標要求是:最大航速50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5000公里,最小允許巡航速度低于200公里/小時,作戰半徑1000公里以上。不過由于指導思想偏差,對科研規律認識不足,提出了機載相控陣對海搜索雷達、超音速空艦導彈等已經脫離了當時國內技術基礎的高科技裝備指標。這個型號1968年開始研制,1976年首飛,但試飛出現震顫等問題,遲遲沒有解決,加上80年代國民經濟調整,水轟-5一度瀕臨取消。最后海軍和航空工業相關部門采取“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的方針,降低研制難度,取消了原來的反艦功能指標,最終水轟-5在1986年定型并裝備部隊。
水轟-5機長38米,翼展33米,空重27噸,最大起飛重量約45噸,可以裝載8噸以上的武器裝備,其反潛系統包括HF-2航空聲吶浮標及信息接收/處理系統、GTC-2航空磁異探測系統等,其他機載系統包括轟炸雷達、多普勒導航系統、電子偵察系統等,基本具備速度快、航程遠、作戰半徑大、載彈量大等優點,但在使用中也暴露出該機的配套系統不完善,某些關鍵設備(如對海搜索雷達、主動定向聲吶浮標等)在飛機服役時還沒研制成功。另外,由于水上飛機需要考慮空中和水面這兩種運動狀態,結構比較復雜,導致后勤保障及維護難度大增。
正因如此,在水轟-5小批量裝備部隊之后,我國海軍便將固定翼反潛機的發展重點放在了岸基型號上,水轟-5則長期處于沉寂狀態。不過近年來,隨著我國海洋開發力度加大,水上飛機對機場依賴小的優點開始顯現,有關部門也開始利用既有成果改進水轟-5,衍生出“蛟龍”-600等民用型號,已經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結緣”運-8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海軍的空中反潛力量面臨著“青黃不接”困境,現役的青-6已經老舊不堪,急需替代,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水轟-5卻遲遲不能定型,一些關鍵設備在短時期內也無法研制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海軍決定利用現有的機體加裝相關設備,盡快得到一種能夠執行反潛、海上巡邏任務的固定翼岸基型號,并利用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引進部分國外先進設備,增強國產固定翼反潛機的戰術技術性能,為國內相關系統的發展提供參考。
1981年海軍決定在國產運-8運輸機的基礎上改裝新型海上反潛/巡邏機,在運-8非氣密型原型機的基礎上加裝了引進的加拿大AN/APS-504搜索雷達、LN-72慣導系統、LTN-211“奧米加”導航系統,國內配套設備則包括HF-2聲吶浮標及音響接收/處理系統、紅外搜索系統、偵察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等。為提高戰機的生存能力,還加裝了全向雷達告警系統和干擾物投放架。1984年首架運-8海上巡邏機試飛成功,很快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先后完成了對南沙群島等遠海的巡邏、偵察任務,成為捍衛我國海疆的生力軍。
運-8海上巡邏機雖然解決了部隊的急需,但畢竟屬于應急改裝,整體性能仍不完善,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一方面,機載反潛設備性能不足,且設備之間缺乏協調,沒有綜合性信息處理系統;另一方面,平臺采用了非氣密型貨艙,人員和設備的工作環境較差。
為此,在運-8海上巡邏機取得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未來海戰環境,瞄準國外相關系統的先進水平,我國海軍決定發展新一代綜合空中反潛系統。經過海軍、航空工業及其他部門的通力合作,上世紀90年代我軍完成了綜合反潛系統的核心設備——綜合信息處理機的研制,該系統可以通過數據總線將各種反潛系統(如聲吶浮標、磁異探測器、雷達等)獲得的信號、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并生成統一的戰術態勢地圖,在指揮員液晶顯示屏上進行顯示。運-8海上巡邏機使用綜合信息處理機進行改裝后,有效提高了對潛探測效率,降低了人員的工作負擔,而綜合信息處理系統還與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導航系統、大氣數據系統、無線電高度表等交聯,形成我國第一套空中反潛/導航綜合系統,采用模塊式結構,升級方便,可以根據系統的不同要求,進行功能選擇。
運-8海上巡邏機另一個重要改進就是引入了國產HN-900戰術數據鏈,從而可以與岸上指揮所、水面艦艇形成統一的反潛體系,具備了對水下目標進行立體打擊的能力,也實現了上世紀60年代規劃固定翼反潛機時設定的目標。
新平臺新性能
進入新世紀,我國運-8高新工程三類載機平臺研制成功,其最大特點就是換裝了國產渦槳-6C發動機,相較于渦槳-6,最大功率由4200馬力提高到約5100馬力,同時換裝了六葉復合材料螺旋槳,成為其最顯著的外部特征。發動機功率的增加,改善了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載荷、高原高溫條件適應性等指標,對速度和爬升指標也有一定的積極效果。除了更換動力系統,運-8高新工程三類載機平臺還對機體進行了修改,特別是對機翼和尾段進行了重新設計,加大了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的面積,采用了氣密貨艙,改善了人員和設備的工作環境,通過新型機翼整體油箱,提高了飛機的內部載油量,航程增加到5000公里以上,續航時間達到10個小時,在這個基礎上研制我國海軍新一代反潛巡邏機,已經是“水到渠成”。
從我國新型固定翼反潛機的相關圖片來看,該機配備了很大的天線罩,應該是對海搜索雷達,且雷達天線孔徑較大,保證了較遠的探測距離,分辨率也較高,顯示我國海軍要求新型固定翼反潛機不僅具備反潛能力,還能負責水面搜索、巡邏、水面目標探測與指示等任務。機身下方有一個球形吊艙,基本可以肯定是光電吊艙,同類系統很多已經在珠海航展等場合公開,一般配備有前視紅外探測系統、CCD攝像機、激光測距儀等設備,用于全天候條件下對水面目標搜索。另外,從其機翼尖端的天線整流罩來看,似乎和“空警”-200類似,安裝有電子支援偵察系統,尾部也配備了粗大的磁異探測器。
不過筆者在相關圖片上未發現聲吶浮標投放系統,故推測這款新型固定翼反潛機應該和運-8海上巡邏機一樣,設置在了機腹靠后的位置,這主要是為中間的武器艙讓出空間。由于運-8機體空間較大,可以布置較多的顯控臺和機組人員,方便操作輪換,保證反潛搜索與攻擊的機組人員能長時間集中精力,細致分析相關信息,這對于反潛巡邏機是非常重要的。
從舷窗位置來看,新型固定翼反潛機的顯控臺似乎與P-3C一樣,都是在駕駛艙稍后的位置,這樣便于反潛戰術操縱人員與機組人員進行交流。另外,新型固定翼反潛機的武器艙應該位于機腹,目視尺寸不低于P-3C,同比P-3C的武器艙尺寸為(長×寬×高)4米×2米×0.9米。估計新型固定翼反潛機的武器配置也類似P-3C,包括國產魚-7空投反潛魚雷、深水炸彈等。不過讓筆者疑惑的是,新型固定翼反潛機沒有機翼掛架,從武器艙的位置以及起落架的高度來看,似乎也可以排除機腹中間有掛架的可能性(P-3C就是在這個位置掛載反艦導彈)。不過考慮到這架新型固定翼反潛機剛剛出廠,不排除服役時在機翼上安裝掛架的可能性。
這款新型固定翼反潛機裝備部隊后,可以大大提高我國海軍的反潛能力。
首先,其航程遠,以運-8高新工程三類平臺的5000公里計算,足以支持在距離大陸較遠的南海執行作戰任務,或者在近海長時間工作,對水下目標進行細致探測和跟蹤,較長時間地保持對相關航線重點區域的監控,外推水面編隊的反潛防御圈,提高海軍對大面積海區的掌控能力。
其次,其機載雷達的探測距離較遠,加上平時巡航高度較大,因此雷達視距接近300公里,可以監視范圍廣闊的海區,對各種水面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跟蹤,如果服役時加裝了翼下掛架,還可以利用自身掛載的中遠程反艦導彈攻擊對方水面目標,或者把相關數據傳遞給水面艦艇編隊和戰機,引導對目標攻擊。
第三,根據公開的資料,國產機載雷達已具備合成孔徑成像及地面移動目標指示等工作模式,新型固定翼反潛機就可以在距離對方海岸較遠的地方,進行精確地面成像和移動目標探測,得到對方海岸及其淺縱深的地理圖像及戰術布署圖,為我方指揮員的戰斗決策提供支持,甚至可以加裝國產中程空地導彈等防區外攻擊系統,直接打擊對方地面目標。
此外,新型固定翼反潛機還可以廣泛執行我國領海范圍內巡邏、護漁及救援等任務,甚至可以考慮去除部分作戰系統,發展為海監用飛機,從而改變目前我國海洋管理機構的飛機體型小、航程近、設備少,難以執行遠海任務的現狀。
展望
以運-8高新工程三類平臺為基礎的固定翼反潛機的服役,將能極大地提高我軍的中遠海區多樣化任務執行能力。不過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這款新型固定翼反潛巡邏機雖然技術性能較好,但與國外新一代同類裝備平臺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比如美國新一代海上多功能飛機P-8A,采用波音-737噴氣式客機為平臺,在綜合性能和后勤方面明顯占優。
筆者認為,對于我國來說,研制以運-8高新工程三類平臺為基礎的固定翼反潛機的同時,也要開始考慮下一代型號平臺,而正在研制的C-919客機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該機體型與波音-737相仿,而且我國也在研制配套的“長江”大涵道渦扇發動機,故在C-919基礎上改裝新一代固定翼反潛機可以提高海軍裝備技術水平,也可以推動我國民用客機的相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