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還在艦隊機關工作的時候,就感受過陳儼同志的影響力。數次聽艦隊首長講課,都提到有一位名叫陳儼的國防經濟學博士,畢業后主動申請去了南海艦隊一個偏僻的海島部隊任政治部主任,后來到西沙任政治委員。他在自己的位置上,為新時期基層部隊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并且有了一定的建樹。
陳儼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會讓艦隊首長時常掛在嘴邊?當時,我以為首長記得下屬的名字,可能是為了樹立典型吧。后來,又不斷聽艦隊機關的同行說起陳儼。比如有一次,時任艦隊政治部宣傳處副處長的盧義虎同志給我講了關于陳儼到艦隊作《理想、事業、人生》報告的事。他告訴我,陳儼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尤其是對工作、生活和朋友都充滿激情,永遠的激情,以致他一直保持在工作之余擠出三四個小時學習的習慣。陳儼說,學習是生命的一種狀態。初聽,不在意,細琢磨,有道理。很多人都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甚至是苦役,而陳儼卻是越學越想學,學習成了他人生的一種狀態,這就是陳儼的與眾不同。
其實,當時我是在現場聆聽了那場報告會。在艦隊機關的一場報告確實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反響,很多聽眾對陳儼的經歷非常感興趣,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對陳儼關于理想和人生的態度都敬佩不已。當時的湛江基地政委任光禮專門把陳儼請到辦公室促膝長談,并請他到基地為基層官兵作報告。官兵們對陳儼的奮斗史佩服得五體投地,紛紛找陳儼交流“切磋”。大家都說,陳儼用默默的實踐追尋著他人生的第一志愿。
2007年歲末,我突然接到命令:赴西沙任副政治委員。我既興奮又有些擔心,當然還是興奮的多——興奮的是可以和陳儼政委一起工作,可以近距離接觸“偶像”;可又擔心在陳儼政委的“光環”下,自己究竟能不能勝任這個角色。記得到任那天,陳儼政委親自到碼頭接船,遠遠地我就看到了他魁梧健碩的身軀,還不停地向我揮手。一下船,他就握住了我的手,微笑著說:“歡迎來西沙,我們西沙把艦隊機關的‘金絲雀’招來了!”雖然以前我們沒有“正面會晤”過,但一句近似調侃的話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莫須有”的擔心頓時煙消云散了。
在西沙和陳儼政委工作、生活的日子里,我不斷地關注和搜集著他的事跡,一來是鞭策自己,二來也是想一探究竟:“陳儼現象”的魅力到底有多深,有多廣?
我知道陳儼政委自從國防大學博士畢業后,就一直在艱苦的海島工作。2003年12月到西沙工作以來,他先后被評為全軍優秀“四會”教員、全軍優秀黨務工作者、全軍優秀指揮軍官。陳儼政委的先進事跡經《解放軍報》等新聞媒體報道后,在軍內外都引起了強烈反響。2008年1月7日,總政李繼耐主任在《解放軍報》刊登的《一個博士政委的創新實踐》一文上這樣批示:“這篇文章思想深刻,事例豐富,語言優美,評價有度,使人感覺真實可信,從中能受到不少啟發和教育,是政治工作者乃至所有基層干部難得的學習材料。陳儼同志的全面素質,無愧為廣大軍隊政治工作者學習的好榜樣。”海軍也專門發出通知,號召全體干部,特別是政工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陳儼政委“孜孜以求、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充滿激情、矢志不渝的執著精神,知行統一、學以致用的求實精神”。
說實在話,我對很多典型人物的光輝形象是存有懷疑的,總感覺偉大的形象離不開文字工作者的精雕細琢、增光添彩。但在懷舊陳儼政委時,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熟知的陳儼政委卻不一樣。我覺得總政、海軍首長對陳儼的評價是客觀的,中肯的,沒有任何夸張。他的事跡不需要任何文字修飾,在他手下工作過的每一名官兵(包括家屬),隨時都可以講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多才多藝,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
細想起來,他總能給我更多的驚喜和贊嘆。那次部隊在看電影前,集中起來學唱《黨啊,我想對你說》,大家正興致滿滿地“引吭高歌”,陳儼政委走到臺上叫停。他開始仔細地分析講解這首歌在各個位置上的唱法,并糾正了幾處節拍和音準的錯處。他皺著眉頭,一面自己唱著,一面用手做起伏的指揮。他的表情甚至有些嚴肅到苛刻,叫停重來了好幾次,在我眼里卻異常的生動可愛——因為這時他面對的是藝術,而他已經完全進入情境,好像一位長發、小胡子、帶著蝴蝶結的音樂家正在執棒指揮。在最后較為滿意的一次合唱后,隨著漸遠消失的拉纖聲,陳儼政委陶醉地閉著眼睛。我做了熱烈的鼓掌,看著他孩子似地綻放笑容,我感覺到西沙的部隊永遠是年輕的,在這些歌聲里,在整齊的步伐里,在那邊桅桿上飄動的紅旗里……
陳儼政委喜歡藝術、文學和體育,對于愛好有著專家般的理解力。于是,西沙的兵都變了,說話有成語,注意修辭,表達流暢而準確。擁有一個健康的愛好并努力使它成為專長,成了西沙官兵的時尚。于是,西沙有了優秀的DV和攝影作品,有了優秀的業余作者和生龍活虎的鑼鼓隊、軍樂隊。
由于在南方的海邊長大,我經常戲稱自己是“一介漁夫”,一開始時對于所謂高雅藝術不是太“感冒”。陳儼政委告訴我,作為政治工作者,將政治與藝術融合,會收到“一加一遠遠大于二”的效果。我不免有些慚愧,也領略到陳儼的魅力正在于此,而這種“風范”也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無法復制的。他把“十佳天涯哨兵”評選搬上舞臺,用紅地毯和聚光燈將每一名“天涯哨兵”烘托成明星,讓他們在音樂與掌聲中感受那一份得之不易的榮譽。用陳儼政委的話說,我們就是要“放大”光榮感,要讓戰士們知道守衛西沙、保衛祖國藍色國土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2007年“十佳天涯哨兵”頒獎晚會,得到了前來西沙參加藍色文化觀摩會的各軍兵種首長的高度贊揚。2008年1月,“西沙戰士演唱組”赴京匯演,實現了“登北京的臺,唱西沙的戲”,在艦隊范圍內開創了業余演出隊的先河,首都很多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在京城刮起了一股“西沙風”。應該說,這些榮譽都是陳儼政委的杰作。
不免有些遺憾,我來西沙時,已經錯過了陳儼政委的黨課《黃河大合唱》現場版,但從別人那里了解的情況,也不禁使我對陳儼政委“要給別人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精神肅然起敬。他能把大家認為枯燥無味的一堂黨課,融合進自己淵博的知識,加以精心的準備和精彩的演講,將黨課講“活”了。他從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講起,到分析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再到引導官兵們感受6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心與澎湃的黃河同行,與中華民族抗擊侵略者時表現出的不屈精神同行。整個樂章聽完,戰士們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一堂生動的黨課,不僅讓官兵們感受到歷史,感受到藝術,感受到激情,同時也感受到政治教育的創新思維。如此精湛的課,需要多少平時積累的不同學科知識啊!
我也發發感慨吧:“人生的航向,需要優秀的舵手。”陳儼政委經常說,基層官兵的情況各不相同,遇到的困惑更是千差萬別,能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幫助基層官兵走出心理的誤區,是新時期政工干部必備的能力素質。一名優秀的政工干部,不僅僅要講好一堂課,更要擅長于教會官兵們合理配置人生資源,真正實現自我價值。他能用敏銳的眼光發現基層官兵面臨的困惑,直到引導他們走出誤區、走向“光明”。蔣青春從因提干受挫而借酒澆愁,到找回自我,奮發成才;某小島士官小張從因妹妹遇害而意志消沉,到走出生活“陰影”,面對“陽光”;謝運開從迷失自我到考上北大研究生……無不展現出陳儼政委作為新時期政工干部,在引導官兵走出人生困惑,教會他們如何配置人生資源,獲得成功方面所具備的良好素質。作為陳彥政委的副手,我該向他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
2008年3月,由于工作需要,陳儼政委離開了西沙。我雖然在他手下工作的時間不長,但通過零距離接觸陳儼政委和學習他的先進事跡,我覺得能在這么一位優秀的政委手下工作過,是我的榮幸和自豪。陳儼政委在海島工作的8年中,堅持在繼承傳統中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在探索中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把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把感情投入思想政治工作,甘愿作為官兵們的“行為楷模、心靈讀本、精神伴侶”,為我樹立了“航標燈”。
我在為陳儼政委的先進事跡感動的同時,也從他的創新實踐中得到了深深的啟示:要想成為新時期高素質的政治干部,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和創新,學會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引導官兵們走向成功,方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方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除此之外,陳儼政委身上還有很多高貴的精神品質:當他從國防大學畢業時,在人生道路上有多種選擇,但為了更好地了解部隊、了解基層情況,他放棄了到院校、到國家部委工作的機會,放棄了優越的家庭條件,申請到艱苦的海島一線部隊工作,而且一干就是8年。他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部隊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不顧小家顧大家,堪稱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他為人真誠厚道,體貼部屬,做到了公平正義、愛憎分明……這些,都是我要好好學習的。
陳儼政委雖然離開了西沙,但榜樣的力量如同“西沙精神”一樣,會永放光芒的。他不但是我的領導,還是我的兄長,同時也是我的老師,更是我的朋友。他的先進事跡感召著我,啟示著我,使我認真地思考“來到西沙為什么,身在西沙干什么,離開西沙留下什么”,使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真正做到像陳儼政委說的那樣:“等我們離開西沙的時候,不僅有一身的‘西沙黑’,更有一腦袋的知識。”
后來攜妻子去北戴河療養,路過武漢,有幸見到了陳儼政委(還是習慣這么稱呼)。他非要盡地主之誼,請我們夫婦到“小南京”吃飯。記得他說,“西沙我家”來的“貴賓”,要好好招待!他還告訴我:他牽掛著東島的鰹鳥,囑咐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她們;他牽掛著中建島的防護帶,囑咐我們一定要建設好;他想念西沙的每一名官兵,想念西沙的一草一木……他再三向我叮嚀:向大家問好,歡迎西沙官兵來武漢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