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太地區,奧巴馬和他的團隊接連上演了一連串“政治雜技”,令人眼花繚亂:“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擊——黃海軍演,以及釣魚島事件,把本已有離心傾向的韓日一邊倒地拉向美國;穩住東北亞陣腳后,又掉頭南下,挑唆和鼓動越南、菲律賓在南中國海反復滋事;接著恢復對臺灣出售武器,進一步牽制中國大陸;又向緬甸政府釋放“善意”,在原本關系不錯的中緬之間打進楔子,挖中國的“墻根”;跟新加坡談判部署瀕海戰斗艦問題;在澳大利亞建立一個駐扎兩千五百名海軍陸戰隊的軍事基地;與印度建立“戰略伙伴關系”……
在打完這一系列地緣戰略的組合拳之后,真正有深意的戰略動作也跟著出臺了,那就是主導甚至主宰亞太經濟,其最終目的是轉移亞洲的財富。
同樣面對群狼環伺,中俄卻采取了不同的路徑。俄羅斯以對周邊國家威懾或直接進行戰爭,贏得自身的安全,中國走的卻是睦鄰道路。
一定意義上講,這是國情差異造成的。俄羅斯是資源大國,是資源支撐經濟的大國;中國則是制造大國,依賴出口產品生存。俄羅斯對周邊國家動武,絲毫不會減少資源的擁有量;而中國一旦與周邊國家交惡,則可能會方便處心積慮在背后做“推手”的美國,在全球拉起一張封鎖中國的大網。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深知中國對全球資源和能源高度的依賴性,在舉手投足時,中國必須投鼠忌器。這也促使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的態度和舉措作出了判斷,以為中國會一味地為了獲得能源和資源就忍讓再三,軟弱可欺。
這絕對是一種誤判,不久的歷史將證明,誰這樣誤解中國,誰就必定會為此付出沉重,甚至慘痛的代價。
危墻之下,國民的憤怒和抱怨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一種寶貴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屹立不倒的精神所在,是人類歷史上惟一延續幾千年至今的文明古國的根本所在。
中國也應該清醒,戰爭從來都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好戰必亡”,另一方面是“忘戰必危”。自古知兵非好戰,中國人沒有好戰的傳統,但有尚武精神,中國從來沒有忘記歷史上那些加諸頭上的戰爭給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但我們也從未因此而懼戰、畏戰。相信所有侵略過中國的國家,都有著深刻地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