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躍進”摔倒
“阿帕奇”吃飽
越南戰爭的迫切需求促使美軍匆忙讓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服役,但作為一種應急機型,暴露了很多不足。20世紀60年代,美國正處于綜合國力“黃金時期”,軍工科研領域“洋躍進”氣氛濃厚,陸軍遂提出發展一種專業武裝直升機,比之AH-1,攜彈量更大,生存性更強,能晝夜全天候長期作戰,由此啟動了“先進空中火力支援系統”(AAFSS),初步選定了YAH-56“夏延人”。其主承包廠商是具備豐富固定翼飛機設計經驗的洛克希德公司(之前P-38、B-17、P-3、C-130、U-2、SR-71等皆是其名作),但對于直升機設計卻不算精通,YAH-56被設計成兼顧固定翼飛機的高速度與直升機的垂直起降性的混合型直升機。想法固然美妙,實施起來卻有很多技術問題,尤其是兩種飛行模式轉換時,故障頻發,摔了3架樣機后,AAFSS計劃破產了。
1972年底,美國陸軍“回歸現實”,提出“先進技術攻擊直升機”(AAH)計劃,由貝爾公司和休斯公司兩家傳統直升機廠商競爭,候選機型分別為YAH-63、YAH-64。貝爾YAH-63存世圖片不多,但一看就明白:不過是AH-1“眼鏡蛇”的升級版本,改進有限。而YAH-64采用4片槳葉全鉸接式旋翼系統,槳葉采用大彎度翼型,縱列式雙人座艙確保后座比前座高48厘米,視野良好。尤其難得的是,駕駛員靠近直升機轉動中心,很容易感覺到直升機的姿態變化,有利于精確控制直升機貼地飛行安全,設計基礎明顯占優。
1976年5月,兩種原型機開始對比試飛,YAH-64在飛行性能、座艙配置和系統整合等方面都獲得好評,最終獲勝,1981年末正式被定名為“阿帕奇”,1984年1月首架生產型AH-64A交付部隊。同年,休斯直升機公司被麥克唐納#8226;道格拉斯公司收購,即麥道直升機公司,1996年又并入波音公司,所以后續AH-64系列都是波音公司的產品。
基本性能諸元評析
“阿帕奇”最初量產型的正常起飛重量6552千克,最大起飛重量9525千克,最大安全速度365千米/時,最大任務巡航速度293千米/時,最大爬升率4.32米/秒(海拔1220米且35℃),實用升限6400米,懸停高度(有地效)4570米或(無地效)3505米,內油航程482千米,海拔1220米且35℃下內油續航時間1小時50分鐘,最大續航時間3小時9分鐘,極限過載正3.5g至負0.5g(速度304千米/時)。
動力和氣動系統 AH-64安裝了2臺通用公司T700-GE-701渦軸發動機,單臺功率1265千瓦,應急功率1285千瓦,從第100架AH-64A起,改裝T700-GE-701C渦軸發動機,單臺應急功率1417千瓦。AH-64采用的是4片槳葉全鉸接式旋翼系統,相比2片旋翼系統,能夠降低旋翼揮動時產生噪聲,有利于聲學隱蔽。而其旋翼槳葉是經過優化的大彎度翼型,為了改善高速性能,采用了后掠槳尖。旋翼直徑14.63米,槳葉弦長0.53米,槳葉上裝有除冰裝置,也可折疊或拆卸。尾槳位于尾梁左側,4片尾槳槳葉呈兩組非均勻分布,槳葉之間夾角分別為55°和125°。這類尾槳布置方法被后續若干型號武裝直升機參考。
結構特點 AH-64延續了AH-1的縱列式雙人座艙,副駕駛員兼炮手在前座,駕駛員在后座,后座比前座高48厘米,擁有當時武裝直升機最好的駕駛視野。駕駛員座位靠近直升機轉動中心,容易感覺姿態變化,有利于精確控制直升機飛行姿態。機身中部兩側還裝有1對小展弦比短翼,兩側翼下各有2個外掛點,后緣則有襟翼,主要作用是攜帶武器和為直升機提供部分升力。
生存力 AH-64旋翼槳葉前段采用了玻璃鋼增強的多梁式不銹鋼材質,后段為敷以玻璃鋼蒙皮的蜂窩夾芯設計,經實彈射擊證明,其任何一點被12.7毫米機槍彈擊中后,一般不會造成結構性損傷,可以繼續執行任務。機身采用了傳統的“蒙皮-隔框-長衍”結構,95%機體表面的任何部位被1發23毫米炮彈擊中后,仍可繼續飛行30分鐘。前后座艙均有裝甲防護,可抵御23毫米高爆彈。2臺發動機也有裝甲保護,且中間有機身隔開,相距較遠,如果有1臺發動機被擊中而損壞,另1臺仍可以繼續工作,盡量飛回基地救護。AH-64的油箱也有裝甲保護,保證被擊穿時不漏油、不爆炸,即便以13米/秒速度垂直下墜,特殊設計的起落架也能夠吸收50%動能,配合減震座椅,確保座艙容積減少量不超過15%,艙門能開啟,飛行員生還率達95%,也將油箱爆炸的概率降到最低。由于武裝直升機飛行在低空,不排除被電線等物體纏繞,AH-64的起落架特藏有剪線器,可利用直升機的速度沖擊,隔斷電線等柔韌物體。
機炮 AH-64機頭下有1門30毫米M230A1“大毒蛇”鏈式機關炮,全重55.8千克,炮管壽命10000發,最大攜彈量1200發,額定射速625發/分,可調至單發射擊、1000發/分等檔,炮口初速808米/秒,有效射程1500米。該炮達到額定射速的加速時間為0.2秒,相應減速時間為0.1秒,可做到連射100發,散布小于1密位。需要注意的是,AH-64的30毫米炮使用的是30×113毫米直筒形藥筒的短殼炮彈,和A-10攻擊機的GAU-8不通用,雖然體積和威力相對較小,但也相應減小了后坐力,適合在直升機等小平臺上使用。理論上,“阿帕奇”可配用30毫米口徑彈種為M788訓練彈、M789破甲殺傷兩用彈、M799爆破彈等,由于M789足夠擊穿現役主戰坦克的頂部裝甲,又有高爆殺傷作用,故一般“阿帕奇”只配發M789參戰。
掛點載荷 AH-64的兩側短翼下共有4個掛點,最多能憑借4具復合掛架攜帶16枚AGM-114A“地獄火”(音譯“海爾法”)反坦克導彈,其最大射程8千米,最大飛行速度391.7米/秒,命中率>90%,可靠性達95%,破甲厚度達1400毫米。不過“海爾法”的最大發射高度一般限定在600米,正常發射速度1發/6~8秒,如果用2臺指示器,可實現1秒的應急最短發射間隔。而那4個掛點還可以根據任務,靈活攜帶4具“九頭蛇”19管70毫米火箭發射器等。
“釘子戶”暴力抗拆
——初戰巴拿馬
“阿帕奇”是美國多次“強制拆遷”的利器,不過其第一次參戰居然是抵抗真正的強制拆遷——巴拿馬獨裁者諾列加依靠美國扶持上臺,卻積極向美國販毒,選舉時為了拉攏民意,強拆美國在巴拿馬運河區的軍營,企圖驅逐駐軍,又對美國大使館不客氣起來。
1984年6月30日,諾列加派出8名部長,率領15000人包圍美國駐巴拿馬大使館,一通石塊、酒瓶、雞蛋、番茄狠砸,高呼口號,場面壯觀。此后強拆運動越鬧越大,諾列加和美國矛盾徹底激化。1989年12月19日,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在“正義事業”行動批準書上簽字:“不準拆!”當夜,3.4萬美軍出動,AH-64當時配屬第82空降師,參與攻打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的戰斗,至少發射了2枚“地獄火”導彈和多枚70毫米火箭彈,當即把司令部大樓“強拆”了。“正義事業”行動的主要戰斗僅僅花了24小時,美軍參戰的167架直升機中AH-6、MH-6和OH-58C各1架被擊落,1架AH-6撞高壓線墜毀,還有42架直升機受傷。
令人欣慰的是,盡管多架AH-64戰傷,其中1架更是被打傷23處,居然還成功返回機場,飛行員安全無恙。實戰證明,在殘酷的“強拆”現場,AH-64裝甲防護下的生存能力就是強!不過AH-64的初戰成績似乎讓人難以恭維,有資料稱其參與了奪取機場和掩護空降,卻未見到具體戰果。而“強拆”司令部大樓的主力則是輕型武裝偵察直升機AH-6,多次戰斗在20米以下的超低空,從建筑物屋頂上甚至夾縫中強攻。因此仔細算起來,AH-64初戰只拿了一個“及格分數”。
順帶提一句,雖然諾列加被抓獲審判,“正義事業”勝利結束,但1999年12月31日,美國不得不將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交還給巴拿馬政府,駐軍撤離。“反拆遷”的勝利居然以被“拆遷”的方式結束了。
“強拆釘子戶”
——再戰伊拉克
兩年后,“阿帕奇”參與了一次酣暢淋漓的“暴力強拆”。
1991年1月15日,伊拉克薩達姆對聯合國“拆遷通告”的最后期限絲毫不買賬,儼然一副要把“釘子戶”當到底的架勢。1月16日上午美國東部時間10時30分,老布什提筆在“拆遷書”——開戰命令上簽字,數十萬聯軍氣勢洶洶,第一個殺上去的就是“阿帕奇”。
伊軍在與沙特邊界以北約7千米設立了兩座雷達站,間隔100千米,負責監視駐沙特的多國部隊。17日2時38分,諾曼底特遣隊8架AH-64分2組同時開火,僅僅4分30秒就“強拆”了那兩座雷達站,接著大批海空軍飛機蜂擁而入,各自找準目標大打出手,可謂世界矚目。
38天后,2月24日當地時間凌晨4時整,以AH-64為主要火力投送裝備的第101空中突擊師向伊拉克西北機動,連續4次“蛙跳”深入800千米,形成“左勾拳”態勢,直插伊軍防線后方,至此伊軍回國的退路斷絕。戰爭中,AH-64始終是美國陸軍最有力的武器,274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共計飛行了18700多小時,任務完成率超過90%,總發射2876枚“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摧毀伊拉克837輛坦克裝甲車輛、501輛軍用卡車、66座碉堡工事和雷達站、120處支援火炮陣地、42處防空導彈與高射炮陣地,據稱還打下了12架直升機和10架戰斗機,并協助俘虜了4764名伊軍士兵,其中1架“阿帕奇”創下了摧毀23輛坦克的“拆遷紀錄”。而戰爭期間,只有1架“阿帕奇”被伊軍擊落,且兩名美國飛行員被迅速營救,甚至武裝直升機殘骸都被搶運回去,“阿帕奇”由此揚名天下。
AH-64還參與了海灣戰爭最后一戰——2月28日8時,雙方宣布停火,但3月2日美軍第24機械化步兵師攻擊直升機營第1偵察中隊在幼發拉底河谷8號公路巡邏,卻遭到伊拉克共和國衛隊“漢莫拉比”裝甲師攻擊。此后的50分鐘戰斗中,AH-64共發射了107枚“地獄火”、近百枚70毫米火箭彈和2000多發30毫米炮彈,摧毀了32輛坦克、52輛裝甲車、38輛輪式車輛、4套防空系統和8門支援火炮,其中1架AH-64更是在6700米距離外擊毀了1輛T-55坦克,再次讓世人見證了“阿帕奇”的強悍。
“打醬油”與游擊戰——郁悶的科索沃和“反恐戰爭”
海灣戰爭后,伊拉克禁飛區歸美國空軍負責,指揮“阿帕奇”的美國陸軍撈不到戰斗機會,無奈地旁觀空軍立功。1999年科索沃戰爭堪稱一場純粹的制空與空襲戰爭,78天空中交鋒“強拆”米洛舍維奇政權,AH-64則郁悶地“打醬油”,反而因為機械事故,摔壞2架,更糟糕的是,美國陸軍開始被國會和五角大樓激進派看成“吃閑飯的”,裁減陸軍的提議一度甚囂塵上。
2001年10月7日,美國攻打阿富汗;2003年3月20日,美國攻打伊拉克。AH-64總算有了重新“上崗”的機會——“反恐戰爭”期間,“拆遷”目標呈現分散、小巧、識別模糊等特點,固定翼攻擊機A-10的最低作戰速度也有320千米/小時,甚至有時來不及識別目標,AH-64飛得低,能懸停,有足夠的時間識別目標,比A-10發揮出更好的效果,特別是在一些特種部隊機降作戰中,AH-64伴隨掩護,提供火力支援,受到部隊很高的評價。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初期,“拆遷”工作異常順利,可是固定目標“拆遷”完畢后,整個美軍都顯得郁悶、疲憊甚至惶恐——“釘子戶”這次居無定所,出沒無常,反抗手段也不斷翻新,路邊炸彈、自殺人彈、冷槍冷炮等等隨時偷襲,讓美軍一度陷入長期“戰爭泥潭”。AH-64作為一種為大規模反裝甲戰而設計的重型武器,在低強度沖突中長期不知道“釘子戶”的位置,不知道“拆遷”發起時間,很多時候友軍突然遇襲,自己卻愛莫能助……甚至偶爾AH-64在城市上空巡邏,還會被偷襲者得手擊傷。
老兵新征程
最初量產的“阿帕奇”AH-64A畢竟設計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時間流逝,“老態”漸顯,暴露出很多問題:
首先是維護和使用復雜,其座艙開關多達1250個,維護起來也是耗時費力,自研制試飛以來,發生了2000多起事故,墜機50多架,飛行員傷亡100多人;其次,AH-64A發射AGM-114A“地獄火”導彈時,從機頭下部的激光制導裝置到目標,必須有一個完整而無遮掩的“通道”,也就是說,整個機身需要暴露在隱蔽物之外。從發射到命中8千米外的目標,AGM-114A飛行耗時37秒,加上飛行員對目標的識別、定位,直升機暴露時間更長,期間不能機動,否則導彈極易脫靶。其三,AH-64A的紅外夜視系統在昏暗環境中表現良好,在沙塵環境的探測距離卻急劇縮短,難以適應;其四,AH-64有1553B數據鏈,但沒有真正的信息共享能力。
針對以上缺陷,1994年AH-64D試驗定型,其在旋翼頂置了“長弓”毫米波雷達,可以穿透沙塵等惡劣大氣環境,最多同時探測128個目標,并將目標信號特性與數據庫的資料進行比較,自動排列出最有價值的16個目標,從而減少70%的瞄準時間。“長弓”雷達還兼具空空和空地模式:空空模式可搜索敵機,AH-64D最多可帶4枚“毒刺”/“西北風”或者2枚“響尾蛇”格斗導彈,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空地模式能為AGM-114L“長弓地獄火”導彈提供制導,此型導彈可選擇主動雷達制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兩種模式,使得載機發射后,可以迅速脫離危險區,AGM-114L則根據發射瞬間的目標方位記憶,導引頭自行搜索目標。此外,空地模式還為AH-64D帶來了地形規避機動的好處,在復雜地形戰斗更加安全。
AH-64D的人機工效水平明顯改善,座艙內的開關總數減少到約200個,每個飛行小時的維護時間減少到3.4小時(約AH-64A的三分之一),50000飛行小時后的平均故障間隔也降低到80小時。同時,AH-64D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顯改善,最大信息傳輸流量為16K字節/秒,必要時一個中隊安排1架AH-64D擔任警戒機,其他7架可以共享信息。
為了應對載荷增加(最大起飛重量增加500多千克)和新設備耗電量增大,AH-64D采用了兩臺加大功率的T7O0-GE-701C渦軸發動機,單臺最大功率達到1409千瓦。
未來
20世紀90年代技術水平的AH-64D也不能讓美軍滿意了,“阿帕奇”近期最大的改進項目是整合無人機系統戰術通用數據鏈組件(UTA),這可謂顛覆戰斗形態的革新——以前AH-64A/D需要本機冒險直接打擊,而UTA卻能讓AH-64前座的武器操作員兼職無人機操作員,讓無人機替代“阿帕奇”,在日益復雜和危險的一線“精確強拆”。可以說,這屬于作戰模式的改變,“阿帕奇”從此將逐漸融入信息戰時代,在保留應對全面戰爭能力的前提下,繼續以更安全、更靈活的方式應對“反恐戰爭”,也由此在新世紀繼續長期擔當陸航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