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扔掉標簽”
歷史在許多時候容易被人“貼標簽”,但這些“標簽”卻很難概括完整鮮活的歷史。二戰期間,法國在6周內從“老大帝國”淪落為傀儡政權,但不容否認的是,法國在二戰期間也與納粹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即使是那最不堪的6周里,法國空軍也擊落了德國飛機684架,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己方損失戰機504架,陣亡201名飛行員。
或許法國官方這個統計有“水分”,但也足以證明法國飛行員的優秀了——由于一戰后法國民眾對戰爭不加分辨地厭惡,進而討厭戰備,當二戰真的降臨到法國時,除了馬其諾防線,法國各方面的軍力只能以“不堪”形容,以空軍為例,雖然研制出了性能尚可的德瓦蒂納D.520戰斗機(其在操縱方面極為靈活,最大的缺陷是發動機功率不足),但在戰爭初期居然沒有列裝,直到法國投降時也不過生產了200架,再后來生產的約400架則被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利用。此外,法國社會黨政府不切實際地于1936年推行軍用飛機工業國有化政策,嚴重挫傷了生產積極性,導致飛機產量降低,發動機更換延遲,工作往往只能依靠寶貴的熟練工人而不是批量流水線(更要考慮到,崇尚自由浪漫的法國工人們原本就沒有多少埋頭干活兒的熱情)。于是德法戰爭爆發時,法國本土只有800架左右的現代化戰機,一線則只有300多架;而德國空軍則擁有大約3500架現代化戰機,飛行員技術水平更是舉世聞名。由于先進戰斗機不夠用,法國人索性戰前緊急從美國進口霍克75A戰斗機,在前線約5個中隊,每個中隊12~13架,性能不錯,只可惜數量太少。
不過,法國空軍畢竟是世界上第一支正規空軍,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戰斗機也是由法國人發明的,甚至王牌飛行員(ACE)這個名詞也是由法國在一戰中創造的。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空軍更是全世界首支完全換裝下單翼全金屬戰斗機的空軍,這一切都幫助法國空軍在二戰期間涌現了一批王牌飛行員,甚至產生了其他領域的影響——法國著名作家安東尼#8226;德#8226;圣#8226;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小王子》印量高達5億冊,此君居然就是戰斗機飛行員,1944年7月31日被擊落。《小王子》之所以動人,就是因為作者有大量的航空經驗來為也是飛行員的主人公“小王子”進行最恰當的環境描述。
“自由法國”飛行員有的以英國為基地,有的則在蘇聯對德作戰。那個原本不被看好,甚至缺乏合法性的組織,經過幾年時間的檢驗后,終于成為法國的官方代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下屬軍事組織的成績,比如那些王牌飛行員中首屈一指的皮埃爾#8226;克洛斯特曼。
打回祖國的愛國者
皮埃爾#8226;克洛斯特曼在1921年2月28日出生于巴西的庫里蒂巴,那里有“世界生態之都”的美譽,后來與溫哥華、巴黎、羅馬、悉尼一起被聯合國首批命名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不過,克洛斯特曼的父親是法國外交官,因此他的中學時代得以在法國本土渡過,由于對航空的愛好,16歲時獲得了私人飛機駕照。1938年,克洛斯特曼前往美國留學,就讀加州理工學院,但依舊沒有放棄航空夢,所以當他1942年畢業時,已經具有了500小時的飛行經驗。許多人也許會很奇怪:戰爭爆發時,克洛斯特曼為何不回到祖國參戰?原因很簡單:法國失敗得實在太快了!
1942年3月,克洛斯特曼大學畢業,但其并沒有返回法國本土——當時仍是維希政府主政,和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在爭取合法性的斗爭中,已經趨于劣勢,早已不是剛建立時還擁有法國廣大海外殖民地以及較強海空軍力量的“龐大帝國”——克洛斯特曼直接去英國參加了“自由法國”的空軍,在英國皇家空軍(RAF)的克倫威爾基地進行了為期幾乎一年的訓練,又于1943年1月加入英國皇家空軍第341中隊(RAF第340、第341、第342中隊全部都由法國飛行員組成,除了便于統一指揮的考慮,還在于當時“自由法國”尚未得到英國官方的正式承認,只是一個“松散的委員會”)。這時克洛斯特曼的軍銜是空軍中士,座駕則是二戰期間英國著名的“噴火”MK5戰斗機。
參加RAF半年后,克洛斯特曼終于迎來空軍生涯的第一個戰果。1943年7月27日,法國上空,克洛斯特曼一舉擊落了兩架先進的德國Fw-190戰斗機。事實上,Fw-190由于具有良好的操縱性能和較快的翻滾速度,再加上其強大的火力(四門20毫米機炮或者兩門20毫米機炮加兩門30毫米機炮),綜合性能應該強于“噴火”MK5。
2個月后,克洛斯特曼被調動到RAF第602中隊,在接下來的十個月中,他執行了種類繁多的任務,比如對法國沿岸的戰斗掃射,為轟炸德國的轟炸機進行護航,在高空攔截入侵的德國戰機,巡邏英國斯卡帕海軍基地上空,甚至還駕駛“噴火”掃射(必要時俯沖轟炸)位于法國海岸的V-1導彈發射基地。這期間,克洛斯特曼得以繼續擴大戰果。
1944年6月6日,二戰期間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動的最大規模攻擊——代號D日的諾曼底登陸終于打響。伴隨著盟軍的推進,當克洛斯特曼降落在諾曼底附近的編號為B-11的臨時機場時,他成了第一個踏上法國土地的“自由法國”空軍飛行員。而為這一刻,法國人付出的代價居然是4年……
克洛斯特曼再次加緊擴大戰果,他在歐洲上空再次擊落了5架Fw-190戰斗機。由于突出的表現,克洛斯特曼被授予飛行十字勛章。須知,飛行十字勛章代表的不僅僅是法國公認的榮譽——這種始于一戰的勛章在二戰期間經歷了太多的變化:二戰初期法蘭西共和國政府恢復頒發了飛行十字勛章;維希政府時期,對勛章做了一定更改;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給優異人士頒發自己版本的飛行十字勛章;吉羅將軍領導的北非也給法屬北非士兵頒發獨立體系的勛章;隸屬于納粹指揮的“法國志愿軍團”居然也向在東線對抗蘇聯的“法國志愿兵”頒發十字勛章;直到戴高樂領導的民族委員會重新設立勛章體系……一部勛章的歷史,就能概括二戰時期法國局勢的混亂。幸運的是,克洛斯特曼獲得的是“最正宗版本”。
在獲得飛行十字勛章沒多久,克洛斯特曼被調到了法國空軍總部,這其實是對他的一種另類照顧,類似休假。1944年12月,克洛斯特曼返回前線,軍銜提升為RAF臨時少尉,并加入了RAF第274中隊,駕駛新型戰機“暴風”MkV,而就在操縱這架戰機期間,他居然獲得了“盛大查理”的稱號——這在英法兩國都是熟知的贊譽之詞,有“大丈夫”“大眾之子”含義,而克洛斯特曼以很高的水平低空襲擊德國機場,正面攔截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噴氣式戰斗機Me-262,必要時還去封殺設置防空的德國鐵路。可以說,執行這些任務需要高超的戰斗技巧,更需要無可質疑的勇氣和自信。
1945年3月24日,在一次對德國地面目標的襲擊中,克洛斯特曼的座機被德軍高射炮擊中,嚴重損壞。在勉強用機腹降落到己方陣地后,受傷的克洛斯特曼被緊急送往醫院,接受了1周治療,4月8日開始擔任RAF第3中隊的指揮官,并被授予勛章。沒幾天,克洛斯特曼又取得一項戰果:在石勒蘇益格海軍基地上空,擊落了兩架德軍Do18水上巡邏機,這成了克洛斯特曼在二戰中的最后兩個空戰成績。
5月12日執行任務時,由于一場罕見的暴風雨,克洛斯特曼和隊友戰機撞在了一起,命大的克洛斯特曼活了下來,其降落傘在距離地面只有不到10米的高度張開,而他的三位隊友卻都不走運……即使遭遇了這樣的挫折,克洛斯特曼也沒有離開熱愛的空軍,后來又被編入RAF第122中隊“翼之隊”,任中隊長,直到1945年7月27日,此時德國已經投降兩個多月了。
“噴火”與“暴風”
克洛斯特曼在二戰期間取得了33架戰績,但比較苦澀的是,他取得這些戰績卻沒有借助于法國戰斗機,編在英國皇家空軍參戰,使用英國皇家空軍戰機,雖然成就了克洛斯特曼,但也如同二戰法國的命運一般曲折……
克洛斯特曼駕駛的第一型戰斗機是與德軍Bf-109“從頭打到尾”的英國名機“噴火”,二戰產量達20351架,雖然在航程和裝甲方面不如Bf-109E,但在最大飛行速度、機動性和火力增強潛力方面更勝一籌:其最初最大速度達到624千米/小時,而1943年的改型更是飛出了730千米/小時,至于最終型號那795千米/小時的極速幾乎已經接近活塞式戰斗機的極限;由于速度優勢,“噴火”在戰斗中往往“一擊即走”,在和德國戰機格斗時,又能發揮機動性優勢,利用8挺7.7毫米機槍或者2門20毫米機炮加4挺機槍的強大火力,往往占據上風;必要時“噴火”可以外掛炸彈或火箭彈,勝任戰斗轟炸機和特種偵察/攻擊機角色。當不列顛空戰時,“噴火”幾乎成了英國決心抵抗強敵的象征,許多英國飛行員對該型機充滿好感,他們的描述是:當你進入這架飛機時,你感覺不是走進飛機,而是像穿上一條短褲……強勁的“默林”發動機保證了不破壞優雅的線條,帶來了較小的體積以及更加輕松的操作壓力……
克洛斯特曼第二款座駕則是以對抗德國V-1而聞名的“暴風”戰斗機。“暴風”的前身是計劃替代“噴火”的“臺風”,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臺風”的爬升率和高空速度性能不理想,尤其是在高速俯沖時,氣動特性惡化,不容易改出,所以逐漸用作戰斗轟炸機甚至攻擊機。后來,英國技術人員發現,改變“臺風”的翼形和減薄機翼可以大幅度提高性能,于是就催生了“暴風”。克洛斯特曼駕駛的是1943年6月量產的“暴風”MkV,其實也是戰爭期間唯一量產裝備的型號(共861架),具有4門20毫米機炮,能外掛2000磅(約907千克)炸彈或8枚火箭彈,在5642米高空可以達到685千米/時巡航速度,在V-1通常飛行的高度(400~600米之間),“暴風”速度也能達到650千米/小時,所以很容易從V-1后方接近,從容擊落,甚至出現了單人累計擊落近60枚V-1的紀錄,對于確保英國本土民眾士氣貢獻極大。此外,“暴風”曾多次和噴氣式戰機交鋒,至少擊落3架Me-262、1架Ar-234噴氣轟炸機。另由掛載能力可以看出,克洛斯特曼能取得不錯的對地攻擊成績,少不了“暴風”的貢獻。
擊落之王
戰后,克洛斯特曼獲得了法國、英國、美國、比利時頒發的勛章,可謂榮歸故里。1948年,克洛斯特曼出版了自傳體小說《LE GRAND CIRQUE》,這暗合了“盛大查理”(Le Grand Charles)的褒獎,而且CIRQUE有“太陽”、“光環”之意,那么自傳體小說可以翻譯為《擊落之王》。那么,克洛斯特曼確實是“擊落之王”嗎?
戰后法國統計的前三位王牌是:克洛斯特曼中尉,33架;在蘇聯作戰的諾曼底大隊第一戰隊隊長,使用雅克-9的阿爾貝爾上尉,個人成績公認是23架;代莫才上校也取得了23架個人戰績。
克洛斯特曼擊落敵機33架,包括7架最先進的Me-109和19架Fw-190。而按照英國人的統計方法,其戰果應該是19~23架——二戰期間許多飛行員的成績不同來源都有出入,這既是各國的統計方法問題,也有宣傳考慮。不過克洛斯特曼顯然無法媲美同期盟國頭號王牌飛行員:美國的邦是40架,英國約翰遜是38架,蘇聯闊日杜布的個人成績是62架。
事實上,各國的作戰環境差異應當是飛行員成績差異的最主要原因——蘇聯長期跟德國殘酷鏖戰,取得戰績的機會更多;英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只是困守孤島,空戰勝利的機會少些;美國則是參戰時間最晚的,戰機又多,自然單個飛行員的表現機會有限。而法國參戰時間較早,在戰爭爆發的6周就產生了一批王牌飛行員,比如法蘭西之戰中的頭號王牌馬蘭拉梅斯烈少校的成績是20架,第二位的浦留博大尉也有18架戰績。法蘭西之戰當中,最善戰的GCI/5中隊從5月10日打到法國投降,擊落敵機71架,己方僅陣亡一人,誕生了數名王牌。甚至連維希政府空軍頭號王牌魯格#8226;羅恩在法蘭西之戰那6周也擊落了14架德機(不過后來其個人7架戰績則是擊落自盟國甚至“自由法國”空軍,像這樣有“污點”的王牌,顯然很難進入戰后法國政府的統計“視野”)。
如果僅看這些成績,克洛斯特曼也并不突出,但作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克洛斯特曼直到1943年才參戰,而其432次出擊有200次發生在戰爭最后15個月,而且參加了眾多的對地攻擊,成績似乎同樣不俗:聲稱共擊毀了72列德國火車、225輛德國汽車、5輛德國坦克以及2艘德國E型魚雷快艇(雖然排水量不過百噸,但性能在同類里堪稱出類拔萃,曾讓諾曼底登陸前的盟軍非常頭痛)。再加上克洛斯特曼一心為國空戰的精神,從這些角度理解,也對得起“擊落之王”這個稱號了。根據克洛斯特曼的回憶,其具體成績為19次單獨擊落和14次合作擊落,英國人把部分合作擊落未算到克洛斯特曼的頭上,且懷疑部分戰績屬于在地面被摧毀的敵機,故只統計為19~23架。
多重身份
克洛斯特曼的自傳體小說《LE GRAND CIRQUE》首次銷量達50萬冊,再次翻印差不多又是50萬銷量,該書以回憶形式詳細記載了投軍、初飛“噴火”、參加各種空戰以及和戰友們生離死別,內容扎實,基本依據事實,深受歡迎,更是被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8226;福克納稱贊為“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好的航空書”。值得一提的是,福克納也充滿了飛翔激情,這位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在一戰爆發時前往兵站報名,結果因“身體矮小、體質羸弱”而失去飛行員資格,又前往英國征兵站偽造身份文件,得以受訓于英國皇家空軍,卻沒趕上1918年11月結束的空戰。估計福克納除了欣賞克洛斯特曼的文筆,更多是羨慕其機遇吧。
克洛斯特曼作為工程師參與了戰后航空工業整頓,1946年擔任法國國民議會議員,直到1969年,令人意外的是,克洛斯特曼1956年再次入伍參加阿爾及利亞戰爭——當時按照法國憲法,阿爾及利亞是法國不可分割的殖民地,甚至“等同于本土”。此戰克洛斯特曼負責對地打擊,表現尚可,卻阻止不了阿爾及利亞獨立,戰后寫下了《獅子座25空降》。
大概是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啟示,也可能是拉美生活經歷影響,或者干脆就是和許多二戰法軍士兵一樣仇視英國人,當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時,克洛斯特曼很贊賞阿根廷人的勇氣,公然表示支持。這引起了英國媒體發表了聲討克洛斯特曼的文章——英國人認為這是“背叛”,克洛斯特曼畢竟是“自由法國”的一員。不過,克洛斯特曼的聲音并沒有消失,當海灣戰爭爆發時,這位經歷了二戰考驗的卓越人物又成為反戰人士。
為了表彰克洛斯特曼,2004年6月6日,即諾曼底登陸60周年紀念日,當年諾曼底附近那個機場B-11被以克洛斯特曼來命名,此時克洛斯特曼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二戰老兵。2006年2月22日,85歲的克洛斯特曼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二戰的法國充滿了不可思議和曲折,也更加耐人尋味,國與國之間充滿著各種利益與矛盾,但該如何把握斡旋?能否犧牲原則地講求溫和與妥協?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值得我們思考。克洛斯特曼,這位戰爭的親歷者,離開我們沒有多久,那么戰爭,離開我們又有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