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對澳大利亞訪問后,宣布美國將從2012年年中開始在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部署200~250名海軍陸戰隊員,而5年之內美軍駐澳大利亞的人數將達到2500人的規模。達爾文,一個國人非常陌生的名字,此刻在媒體中卻變得異常火熱……
達爾文簡介
相對于澳大利亞的其他城市,這個位于澳大利亞北部的港口城市多少有些落寞,該市于1959年才正式設立城市,二戰爆發時,這里才5000多人口,對于中國的行政區劃來講,差不多算一個鎮子,截止2003年,也僅僅10萬多的人口。雖然從名氣以及規模來講,達爾文略顯寒酸,但達爾文市之所以能進入美國政治家的法眼,顯然有其吸引人之處。
達爾文港以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達爾文而聞名: 1831年,英國著名的“貝格爾”號(也譯作“小獵犬”號)開始自己的第二次所謂的勘探南美洲的東西海岸,而達爾文在當時澳洲北部的一個適合停泊的天然良港附近短暫停留,并上岸考察,這個天然良港,就是后來的達爾文市。這個市因為達爾文而聞名,甚至因此引來一段佳話,1973年11月,當時的澳大利亞總理惠特拉姆訪問中國,當因為政治觀點而談到進化論時,毛主席突然向惠特拉姆提問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是否以博物學家達爾文而命名,但澳洲總理卻無法給予肯定的答復,惠特拉姆回到堪培拉后不久,一份關于達爾文市如何命名的說明放到了毛主席的桌面上。
這個典故也許無關重要,但卻說明達爾文港真的是偏遠之地,即使對于澳大利亞也是如此。達爾文市位于澳大利亞北部,是北部領地(澳大利亞共6個州和2個地區,6個州分別是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以及塔斯馬尼亞,而兩個地區則是北部地區和首都直轄區)的首府,從其在該領地的位置可以看出,并不居于中心位置,這一點并不奇怪,因為澳大利亞76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居然三成是沙漠,又三成是半干旱的,而北部領地134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比南非領土還大些)大部分地方也是半干旱的,所以適合居住的地方除了達爾文,還有一座城市,就是位于內陸的愛麗斯泉市,這兩市的人口占了北部領地的三分之二,可想而知,其他地方多是不毛之地。
北部領地的氣候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南回歸線橫跨澳大利亞的中部,這使得位于澳大利亞北部的北部領地差不多八成的面積是熱帶氣候,由于受熱帶洋流的影響,這里終年炎熱,而且只分作兩季,即旱季(每年5月到10月)和雨季(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又由于洋流的影響,有許多典型的熱帶氣候,如雷暴、龍卷風等,從有記載開始,達爾文港就多發生龍卷風災害,最近的1974年那次幾乎毀滅了這座城市。
從地勢上分析,整個澳大利亞是兩邊高,中間低,兩邊即東部和西部,而北部領地雖然地勢多平坦,但可供利用的耕地并不多。雖然達爾文地處偏僻,但由于是天然良港,所以這里成了澳北部重要的門戶,是澳北部礦物輸出港和貿易中心,我國每年進口自澳洲的大量礦石就多由該港發出,當然了,許多礦產本身就產自北方領地,如銅、鐵、錳、鈾和鋁礬土以及鈀、鉍、鉬等稀有金屬,北部地區的這些礦物絕大部分都用來出口。
從軍事角度看達爾文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雖然位置對于澳大利亞來說,居于偏遠之地,但從軍事地理角度來分析,該地卻極為重要:
首先,假如別國和澳在其北部發生沖突,又或者別國侵襲澳北部,這里是必爭之地。一旦達爾文被占,會導致如下結果:第一,其北部領地幾乎等于已經被控制,因為北部領地的人口、工業資源等絕大多數集中于此地;第二,澳北部最重要的對外通道被截斷,因為這里是港口和航空基地;第三,外部勢力如果以達爾文港為基地,一是可以利用環島攻勢,因為澳的交通線幾乎是環形(環島)公路加一條縱線的達爾文港到墨爾本港的公路(到現在澳的鐵路基本只聯通了東南部,其他地區鐵路都是小段,因為澳有環繞其四周的非常廉價的海運),逐一占據要地。也可以兵分多路,同時南下出擊,澳大利亞的軍事重鎮基本也位于澳洲大陸的邊緣,特別容易控制,重要的軍事基地基本位于大陸的沿海地區,除了達爾文港的庫納瓦拉海軍基地(美軍將要駐扎的地方),還有比如西澳大利亞州的斯特林海軍基地(澳派往伊拉克參戰的士兵就由這里出發,許多經停美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基地迭戈加西亞后,到達伊拉克)等,這些據點一旦被占,等于使得侵襲國控制一處戰略節點后,很容易由點到面控制,這一點,在二戰時尤其突出:當時國土面積達769萬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亞(面積差不多是利比亞的4.5倍,人口卻只有700萬左右),面積巨大,人口稀少,和現在的利比亞差不多,惟一不同的是,其四面環海,沒有更容易的來自陸上的侵襲,聯系到利比亞政府軍被反對派逐一控制重點城市后,其政權就基本垮臺,那么地更大、人更少的澳大利亞當面臨日本的侵略時,尤其在面對日本龐大的艦隊時會怎樣?
其次,達爾文由于具有地利,特別適合作為物資的囤積地,尤其是對外作戰時,所以該地必須要重兵把守。事實上,達爾文港就有澳軍最重要的海空軍事基地,比如庫納瓦拉海軍基地,就是美軍所青睞的,而在駐守海軍陸戰隊后,美國陸軍的B-52等大型飛機也會在不久的將來駐扎該地。守住該地,就等于后勤無憂。由于這里是物資的交流“窗口”,或者說是戰爭物資的集結輸發地(現在還是澳、亞、歐等洲的航空站),澳大利亞豐富的戰爭資源戰時通過這里,可以很方便地支援自己的盟國。
再次,則是達爾文港在整個亞太地區,甚至包括印度洋地區的地理位置,雖然達爾文港遠離本國的政治中心,距離其政治中心堪培拉直線距離3144公里,相對于澳國的其他地方,幾乎算是荒蠻之地(的確荒蠻,這里容易發生風暴,而且是咸水鱷魚的全球聞名的產地),但是,其距離莫爾茲比港卻只有1818公里,距離東帝汶首都帝力更是只有656公里,距離印尼首都雅加達距離也不過2735公里,到菲律賓的馬尼拉3206公里,到新加坡3360公里。如果以達爾文港為基地前出到東南亞地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或者說,以達爾文港為基地去投放軍事力量,整個東南亞,含南海地區,都在其影響范圍之內。那么,可以試想,如果美軍駐扎在此,利用其海軍和空軍的巨大投送能力,比如B-52不需要空中加油就能達到的1.6萬公里的航程,其對于東南亞又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同樣,達爾文港距離印度洋也并不遙遠,穿過帝汶海往西,就是印度洋,所以這里甚至可以和部署在印度洋中部的美軍迭戈加西亞軍事基地遙相呼應。聯想到美國收縮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兵力,而在達爾文港,甚至未來會在澳大利亞的其他地方部署兵力,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布局,不言自明。
達爾文港曾經的爭奪
正因為其重要性,在二戰中,為了維護澳大利亞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地位,又或者說日本為了奪取東南亞的資源,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的同時,由寺內壽一率領的日本南方軍和日本海軍分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和緬甸,12月25日占領香港,同時重創了英國的遠東艦隊,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的英軍投降,3月9日,印尼的荷蘭軍隊投降,5月6日,菲律賓駐扎的美菲聯軍7萬余人在巴丹投降,麥克阿瑟出走,出走的地方不是別的,就是澳大利亞,因為隨后,緬甸陷落,日軍還對關島、威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巴布亞新幾內亞島等地進攻,建立了日本海空軍最廣泛的前進基地。
1942年5月,為了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系,日本相繼進攻所羅門群島(包括瓜達爾卡納爾島)和莫爾茲比港,日本海軍掩護陸軍行動,從而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的海戰——珊瑚海海戰,日美兩國各有損傷,但日本未能實現其目的,即攻占莫爾茲比港。而在6月5日到6日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元氣大傷,損失4艘精銳航母,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到相持階段的轉折點。莫爾茲比港都沒能到手,是不是比其更南的澳洲本土就沒事了呢?
為了防衛進攻兇狠的日本人,1942年1月,同盟國成立了美、英、荷、澳戰區,司令部指揮整個東南亞戰場,司令是英國人韋維爾,該司令部簡稱ABDA,該司令部甫一運作,就將達爾文港作為最主要的補給基地(除了印度,澳大利亞是另外一個大英帝國的“輸血”重心,其次還有加拿大),幾乎盟國所有的補給品都是通過達爾文港運往新加坡以及東印度群島和菲律賓的棉蘭老島。同時,達爾文港還是爪哇島的盟軍空軍最重要的中轉基地,雖然盟軍的轟炸機可以中途不停地飛往爪哇島,但盟軍的戰斗機就不行了,他們中途必須經達爾文港、帝汶島和巴厘島才可以到達爪哇,而如果沒有空中援軍,日本空軍可以很快粉碎爪哇的抵抗,并使得整個東印度群島崩潰,盟國所有的救援都系于達爾文港的基地。那么,日本人有什么理由不對付該港口呢?
澳大利亞版本的珍珠港事件
在進攻荷屬東印度時,日軍最擔心的就是盟國將澳大利亞西北海岸作為基地,來阻止日本向前推進。因此,日本聯合艦隊曾建議對達爾文港實施登陸作戰,但遭到日本海軍司令部和陸軍參謀本部的反對(不是反對去登陸,而是日本的戰線實在太長,根本就占不過來,很多時候,日本在東南亞的戰斗幾乎如同跑馬圈地),只好退而求其次,動用航空力量進行空襲,以徹底摧毀澳大利亞北部的重要海空基地。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正是當初執行珍珠港突襲計劃的南云忠一,用來空襲的力量包括“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航母,以及“比睿”和“霧島”號戰列艦、“利根”號和“筑摩”號重型巡洋艦,“阿武隈”號輕巡洋艦以及多達9艘的驅逐艦,尤其4艘航母,就是上面所說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方損失的4艘航母,也是當初對付珍珠港的基本陣容。不過,1942年的2月15日,此時的南云還是很順手的,在于帛琉(即帕勞,風光非常秀麗之地,和上面提到的巴厘島有一比)補給后,向南航進,于2月27日過馬魯古海,18日進入班達海,19日晨進至達爾文港西北220海里處(即帝汶海北部),南云命令偷襲機群起飛,空中指揮官源田中佐率領188架日機空襲了達爾文港(偷襲珍珠港時第一波的戰機攻擊同樣由他率領),擊沉大小船只11艘,炸毀飛機20余架,擊破油罐、機庫以及其他許多港口設施,而日軍僅損失2架戰機,被擊傷數十架。南云在完成任務后,向西北撤離,于2月21日到達斯塔凌灣,即印尼的中南半島東部地區。
而為了阻止盟軍經達爾文港前往印尼爪哇島,日軍更是占領了帝汶島,同時切斷了爪哇島的空中援軍,而且在帝汶島設立一個距離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很近的空中基地。在南云發動第一波襲擊后,部署在肯達里島和安紋島上的54架96式陸基轟炸機就起飛發動了第二波的空襲。此后,由于占領帝汶島,從這里起飛的日機很容易對達爾文港發動襲擊。
有意思的是,日本海軍發動的此次襲擊達爾文港的行動,早在日機編隊飛臨巴瑟斯特島北段時,就被澳大利亞海軍在該島的觀察站發現,消息立刻被通報給了達爾文港的聯合司令部,但由于當時美軍的第33截擊機中隊恰巧有10架P-40也在附近區域活動,所以被誤判是己方飛機。但位于該島南部的馬克格拉芙神父同樣發現了這群不速之客,這次匯報距離剛才的報警僅僅22分鐘,但消息同樣沒有傳達到指揮官手里。而在兩次被通報之前,日軍還曾摧毀一架在附近巡邏的隸屬于美國海軍第22巡邏中隊的“卡特麗娜”型水上飛機,只是由于立即遭受到攻擊,盡管機上人員沒有死亡,卻沒有來得及通報消息。就這樣,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就遭到了空襲,似乎日軍的空襲太過容易,也許直到那一刻,許多澳大利亞的飛行員抱著和當初美國一樣的心態吧,日本是個很遙遠的國家,怎么會空襲自己呢?
從表面來看,日軍的空襲似乎成果一般,但如果知道這些被炸毀的船只都是軍用船只,特別是非常重要的后勤補給艦只,其意義甚至比軍艦還要重要,因為沒有油料補給等,軍艦也就是一堆廢鐵。當初的珍珠港轟炸之所以沒有對美軍構成最致命的傷害,就在于珍珠港更重要的戰爭物資——油庫其實沒有被摧毀,不然最起碼太平洋戰爭還要往后拖延幾年時間。在這次空襲后,日本還63次轟炸達爾文港,投下的炸彈,加起來比在珍珠港投下的還要多。不過,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這不但沒有打擊澳大利亞的士氣,反而促使澳大利亞和美國一樣,更加堅定地對付日本及其盟國,雖然南云的編隊在襲擊了達爾文港后甚至一度前出到印度洋去活動,但最終卻在4個月后,幾乎全軍覆沒。二戰日本的最輝煌階段,終于在達爾文戛然而止,而占領地,則止于巴布亞新幾內亞。
美軍重返意味什么?
如果說麥克阿瑟的“返回聲明”充滿了證明以及凱撒式的自信,那么時隔60余年,美軍再次返回達爾文港,卻又是為何?大日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現在即使是美國,由于經濟的困難,也慎言戰爭,其在利比亞沖突中的表現就可見一斑。那么,宣布從伊拉克撤軍,從阿富汗撤軍的奧巴馬總統的這一政策,又意味著什么?達爾文的地理位置對于目前復興中的亞太地區來說,戰略性似乎更加突出,但和平與發展已經是各國共同的主題,此時將要常駐達爾文港的美軍是否在宣示,誰將要成為“下一個帝國”一般強悍的“前日本”?又或者,在戰略安全方面一貫依賴外援的澳大利亞看到了新的更大的又或者更多的威脅?
美澳的這種態度,分明讓人看到一絲寒意,那便是,盡管中國目前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澳大利亞每年從中國能獲取巨大的貿易順差,但是,在內心深處,澳大利亞并沒有把中國視作一個朋友,而是一個潛在的敵人。由于和英國千絲萬縷的關系,歷史上,澳大利亞并沒有把自己視作一個亞洲國家,在二戰后,鑒于自己的國情,一直視美國為最堅定的盟國。這也就不難理解,以貿易為紐帶來避免戰爭風險的政策,是需要深刻反思的一個政策,沒錯,各國的關系是很密切,但戰爭這一解決政治問題的重要手段,卻永遠也不會消失。而美軍駐防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真的是棋高一著,上面說過,其不但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中優勢,進一步威懾南海乃至東南亞的航海通道,另一方面,由于和南海的距離,這里似乎是一個“避風港”,或者說,遠在中程彈道導彈的打擊之外,這和美軍在沖繩、關島等的基地不同,后者直接在我國中程導彈的打擊范圍之內。那么,達爾文港這時,真的很類似于一個觀察哨,能傳遞信息,關鍵時,是兵力周轉的平臺,進可攻,退可守。澳大利亞由于有美國的大腿可抱,也不再像二戰初期那樣對外來可能的侵襲充滿無限恐懼。那么,如果說存在一個來自東南亞的,類似二戰時期日本那樣的敵人,美澳兩個盟國的舉措,堪稱十分得當,問題是誰是哪個危險的X?美澳的戰略政策,又是想象著一種怎樣的戰爭風險?
結語
達爾文港,由于其地理位置,注定是聯系亞洲的一個焦點,歷史上如此,現在還是如此。只是歷史上的達爾文是遭受來自亞洲方向的侵襲,從而被迫卷進戰爭,而現在對美國政策步步跟隨的澳大利亞在達爾文港布局,能讓我們聯系到的又是什么呢?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促使美國和澳大利亞處于更加主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