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達夫曾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睈鄞饔⑿郏瑐鞒懈袆樱響菄澜逃氖姑?/p>
60年前的勝利
上甘嶺戰役,自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43天。美方共投入10個步兵團加2個營,共6萬余人;志愿軍先后投入了9個團、11個炮兵營、1個火箭炮營,共計4.3萬余人。這次戰役被“聯合國軍”命名為“攤牌”,策劃者是第三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預計本方傷亡250人。但仗一打響便處于“失控”狀態,超出了交戰雙方的預想。最終,志愿軍依托坑道工事,浴血奮戰,取得勝利,也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例如志愿軍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12人當中,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就有4人(黃繼光、邱少云、胡修道、孫占元)。時至今日,上甘嶺戰役仍被世人傳頌,成為我軍歷史的光輝一頁。
1952年10月,黃繼光所在營與“聯合國軍”、南朝鮮軍激戰4晝夜后,于19日夜受命奪取上甘嶺西側的597.9高地。部隊接連攻占3個陣地后,推進到0號陣地半山腰。此時,山頂一個敵火力點以3挺重機槍、4挺輕機槍牢固控制著制高點,阻止志愿軍進攻。黃繼光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毫無畏懼,忍著傷痛,迅速抵近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雷,敵機槍頓時停止了射擊。不料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地堡內的機槍又瘋狂掃射,我軍再次受阻。為了勝利,黃繼光頑強地爬近地堡射孔,奮力撲上去,用胸膛死死地堵住了那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在他的英雄壯舉激勵下,我軍迅速攻占0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然而戰友們發現,黃繼光撲身的地堡前竟沒有血跡,因為血在沖鋒的路上就流光了……
黃繼光被評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戰后所在部隊黨委根據他的生前申請,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追授“模范團員”稱號。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縣人民政府建立了“黃繼光紀念館”,朱德、董必武、劉伯承、郭沫若為之題詞。1982年紀念黃繼光英勇犧牲30周年時,鄧小平也為“黃繼光紀念館”的塑像基座題字:“特級英雄黃繼光”。
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然而長期的和平環境卻容易使人們滋生麻痹思想,淡化國防觀念,那么加強國防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世界各國國民教育無一例外地視國防教育為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的“靈魂”,想方設法激發公民的愛國熱情。
戰史與英雄
國防教育必須通過鮮活生動的戰史和英雄人物教育,才能激發起真摯的愛國熱情,而戰史教育則是各國國防教育的重點,設立國防教育日更是各國經常性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戰史是一支軍隊最寶貴、最值得珍視的“靈魂”,綜觀世界各國國防教育,無不都以軍史為魂,以傳統為榮,采取了豐富多彩的國防教育形式。
前蘇聯在1927年就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確定7月10日~17日為“國防周”,二戰后每年6月22日凌晨4時在莫斯科紅場無名烈士墓前舉行紀念活動,定為“德國入侵蘇聯紀念日”,以此教育廣大國民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提高警惕。如今“國防周”、“德國入侵蘇聯紀念日”、“5#8226;9勝利日”等仍然是俄羅斯弘揚愛國主義的良好平臺,使愛國精神滲透進俄羅斯人民的心中。俄軍政治機關和政工人員則經常通過宣傳“戰斗傳統”,向廣大官兵灌輸英雄主義。俄羅斯各大城市建造了大型塑像、無名烈士墓、紀念館和紀念碑,提醒人們時刻不忘國防。在許多大城市的公園、文化宮和博物館內陳列著琳瑯滿目的軍事裝備實物或模型,由專家講解武器構造、性能、作用和操作方法等,使人們了解一般軍事知識。各城市半官方地建立有關國防知識的俱樂部,做到寓教于樂,并舉辦演講會、報告會和座談會等。
美國將日本偷襲珍珠港那天定為“國難日”,將每年5月的第3個星期六定為“武裝部隊日”,將5月的第2個星期六至第3個星期六定為“武裝部隊周”,向公眾展示軍隊的現代化裝備,舉行閱兵、招待會和飛行表演,增強公民對國防事業和武裝部隊的理解和敬意,提醒人們居安思危,增強國防意識。美國還利用犧牲的英雄人物和對國家有卓著貢獻的人物命名城鎮、街道、廣場和單位,甚至命名正在服役的飛機、戰車和戰艦等。為吸引青年參軍,美軍廣泛印發有關軍史沿革、重大戰役戰績、著名將帥和戰斗英雄的生平簡介等資料圖片,在廣播、電視、報刊上反復宣傳,社會上則到處可見宣傳站,聲勢很大。
在組織機構上,美國陸軍還在1979年成立戰斗研究所,具體負責編寫供陸軍各院校軍史教學用的教材,制定軍史教學計劃。美國西點軍校專門設有歷史系,為所有學員講授對其軍官職業具有“奠基”作用的歷史知識,在西點學員必修的24門公共核心課程中,現代歷史和軍事歷史課就占4門。美軍進一步規定,所有新任命軍官均要到本土舊戰場接受軍史現場教育,團級部隊應建立“軍史室”,陳列本部隊的主要戰斗歷程、典型戰例、戰斗英雄及歷任指揮官簡介,并配有相應的照片、圖表和戰利品實物等。同時,美軍從師到連各級都有“部隊日”,在當天舉行慶祝活動,宣揚本部隊歷史上的突出事跡,展示當時頒發的勛章和證書。
英軍在新兵入伍訓練中就灌輸了“殉身報國”的戰斗思想,利用廣播、影視、報刊等宣傳軍隊歷史功績,建立“團隊中心”,展覽部隊的歷史戰績和各種“有意義”的實物,不斷強化戰斗精神教育。英國政府每年11月會在倫敦舉行隆重的陣亡將士紀念活動,女王等王室成員和內閣成員屆時參加,向陣亡將士獻花圈,全英電視臺進行實況轉播。每年由國防部贊助,在倫敦和愛丁堡舉行為期10天左右的大型綜合軍體藝術表演,海軍節、空軍節也要在一些地方定期舉行表演,吸引了大批公眾(特別是青年人)前往觀看,達到了宣傳國防的良好效果。此外,在英國重要街道、廣場基本都為歷史名將塑像,各地較大的城鎮也修建了永久性烈士紀念碑,紀念陣亡將士,提高國民的國防意識。
法軍在新兵入伍和軍校學員入學時也首先開展軍史教育,宣揚法軍的歷史功績和英雄人物,以此增強軍人自豪感。1997年法國政府頒布的《國民兵役法》則明確規定:每年10月征兵工作前要舉行一次“國防準備日”活動,對公民進行有關國防目標、防務組織及手段等內容的教育。德軍利用軍史教育為新兵“指明前進目標”,努力通過講授軍史,特別是著名將帥和英模的作用,在各級部隊建有“傳統室”,展覽旗幟、勛章、證章和戰斗照片,提升新兵的榮譽感。日本自衛隊同樣把軍史教育作為部隊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宣傳明治維新史、日本大海戰史等增強國防觀念,闡述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就連永久中立國瑞士也堅持編印《民防手冊》,下發到每個家庭,每年要組織較大規模的英雄紀念活動,空軍與民防部隊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公眾日,邀請當地民眾參觀飛行表演。
以色列軍隊更將中東戰爭史作為民族驕傲,國防教育中把戰史學習與熱愛軍隊的教育緊密結合,并把傳統內容日常規范化,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延續下來,尤其突出作戰英雄人物宣傳,如摩西#8226;魏茨曼、阿里爾#8226;沙龍等,激發公民愛國意識和尚武精神。此外利用多種形式,向青少年灌輸猶太復國主義和愛國主義,通過展示2000多年來猶太人流散世界遭受的苦難經歷,激發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
每逢“獨立日”、“陣亡將士日”、“死難猶太人紀念日”等,以色列都要宣揚民族英雄業績,利用“哭墻”、“納粹大屠殺紀念館”等教育基地,告誡公民不要忘記歷史。比如以色列有一座馬薩達古城堡,公元前73年,近千名猶太人拒絕向羅馬征服者投降,在這里堅守3年后,集體自殺。現在這里被作為“為自由而戰”的象征,新入伍的戰士都要到這里宣誓:“馬薩達不會再陷落!”
法規制度
很多國家都特別注重加強國防教育的法規建設,為實施國防教育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確保國防教育走向制度化。
越南1961年作出了關于在大專院校和中學開展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的決定,并下發了《國防教育大綱》和教科書。1992年越共中央軍事黨委把全民國防教育作為新時期軍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后修訂《民軍自衛隊法》,頒布《預備役動員法》,通過國防部出臺《全民國防教育法》,把國防教育正式納入法制化軌道。根據越南教育培訓部和國防部的聯合通知,國防教育課已定為學校必修課,高中課時為3周,中專和職業技術學校為4周,大專為5周,大學本科更高達6周,考試結果計入學生總成績。
美國1958年就制定了《國防教育法》,顯著加強了美國的國防教育制度,使之能夠足國家安全要求。這部《國防教育法》對國防教育的目的、性質、任務、內容、形式、機構和經費等明確規定,配合專門頒布的一系列動員法規和計劃(如《1947年國家安全法》、《普通軍訓與兵役法》、《武裝部隊預備役法》、《戰略與重要物質儲備法》、《武裝部隊征購法》、《聯邦儲備法》、《戰時物資發行委員會法》、《戰時財產征用法》等),使得美國形成了從聯邦到各州的國防法律體系。
俄羅斯1996年頒布的《國防法》規定,聯邦主體執行權力機關和地方自治機關在國防領域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與軍事指揮機關相互配合,在職權范圍內“開展對俄羅斯公民的軍事愛國主義教育”。俄羅斯1998年頒布了《兵役義務與服役法》,對公民服役前進行國防教育的范圍、內容、組織形式、物質保障等明確規定。
法國在1997年頒布的《新兵役法》首次明確規定,從1998年新學年起,在中學增設國防教育課,以增強青年人的國防意識。還規定從1997年10月起,所有16~18周歲的適齡男青年(女性自2001年起)都必須參加一天“國防準備日”,學習國防目標、防務組織及其手段等。
瑞典《國防法》規定:瑞典的防御稱為總體防御,包括國防、民防、經濟防御和心理防御。心理防御委員會實際上是專門負責國防教育的政府機構,平時任務是了解和掌握社會公眾對國防的心態和意愿,向社會宣傳瑞典的安全形勢及安全隱患,組織、舉辦各級心理防御訓練班。
早在1944年,中立國瑞士就制定了《民防法》,又多次補充配套的共17項法律法規,使民防工作的訓練、經費、工程、隊伍使用和物資儲存等都有法可循,既保證了國防教育與戰備工作的實施,又促進了國防教育效果落實。瑞士憲法規定:凡年滿20歲的男性公民都必須服兵役,接受4個月軍訓后,返回原單位,此后定期復訓,直至50歲??梢哉f,軍營成為瑞士公民接受國防教育的“大學?!?。1976年瑞士決定在全國大專院校和中學開展國防教育,1998年修訂后的《國防教育大綱》規定: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國防教育課的課時為高中3周、中專和職業技術學校4周、大專5周、本科6周。瑞士民防局編發的《民防手冊》從小學生到養老院的老人都做到了人手一冊。
英國國防白皮書闡述了政府對于安全形勢的看法以及由此制定出的國防政策,明確軍隊使命和任務,介紹了軍隊裝備、軍事需求、軍隊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強化建軍措施等,實現了公眾眼中很大的“透明度”,增進了公眾對國防政策和軍事建設的認識。而官方軍事報刊雜志則讓公眾熟悉了軍人訓練、生活情況,使得國防教育顯得更加親切而易推行。
德國沒有專門制定國防教育法,但根據憲法關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等條款的規定,相繼頒發了《義務兵役法》、《民防法》、《災害保護法》、《緊急狀態法》等,1985年國防白皮書明確了實施國防教育的機構、學校和家長對青年一代進行國防教育的職責、公民承擔防務需要而應盡的個人義務等。比如在《社會和防御任務》一章中指出,德軍及部署在德國的盟軍為德國的公民提供了安全與和平,公民要為防御需要而盡個人義務,家長和學校有責任教育青年一代了解歷史、憲法以及國家的和平安全職能。1957年頒布的《民防法》則規定了政府機構在戰時對公民生命財產、工業設施、文化遺產等實施保護,以及公民屆時的職責,以防止戰時混亂,民心不穩。
教育體制
德國國防部設有國防教育委員會,統籌全國的國防教育事宜,地方各級國防教育委員會主席則由本級執政黨黨委書記或人民委員會主席兼任,副主席由同級軍事指揮長擔任,主持日常工作。對于各級領導干部采取集訓方式,時間約3周,開展國防教育。
俄羅斯十分注重發揮社會組織、團體和協會的作用。以全俄支援陸??哲娭驹竻f會為例,其前身是前蘇聯國防部領導的全蘇支援陸??哲娭驹竻f會,隨著時代變遷,改為現名,除擔負社會國防教育的職能,還建立了40余所專業學校,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軍官。為了增強教育效果,俄羅斯還建立了較完善的軍事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機構,新聞、出版、廣播等媒介也把宣傳國家利益作為“主旋律”,從各個角度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國防教育。
英國沒有專門的國防教育法和國防教育領導機構,但通過不同渠道組織各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活動,達到樹立軍隊光輝形象,提高軍人社會地位,加強軍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增強民眾國防意識和擁軍意識等目的。英國國防部設有國防新聞部,各軍種司令部設有公共關系局,陸軍師級、團級和海空軍基地、海軍艦船都設有公共關系軍官,主要任務是與公眾、新聞媒體打交道,安排新聞采訪,回答公眾對部隊的疑問。
法國歷來重視對國民進行國防教育,其突出特點是在政府領導下密切國民與軍隊的關系。法國憲法規定,國民議會和參議院負責國防立法,內閣會議是最高防務決策機構,負責制訂全面的防務政策,審議有關國防的法律和法令、年度國防預算等。因此,議會和政府對國防問題都有全面而詳細的了解,對國防教育自然非常重視。
瑞士1885年實行軍隊體制改革,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在全國各地成立了軍官與士兵協會、公民協會、射擊協會等國防教育機構,結合社會、學校、軍隊、民防組織和各種宣傳機構,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國防教育網絡系統。
以色列一貫堅持全民皆兵的國防體制,政府、學校、企業和各種社會團體都承擔有國防教育的職責和義務。國防教育的最高領導機構是以總理為主席的國防委員會,日常具體工作由國防部長負責,主要是民族歷史和猶太復國史等。政府還把官方、民間、傳統和宗教節日與國防教育結合起來,經常組織紀念活動,舉行軍事表演。
以色列全民國防教育由政府有關部門協商國防部和軍隊進行,軍隊和學校的國防教育主要由國防軍總參謀部下轄的教育與青年部隊承擔。該部下轄30多個教育單位,負責全軍新兵基礎訓練、技術專業培訓、各級軍官晉升考核等基礎軍事訓練,國防教育可謂貫穿始終。該部隊另有專門單位執行全國高中學生的軍訓與國防教育,在各地設分部分支,由不同級別的軍官負責,在每所高中派駐一名軍士具體負責。
為了準備戰爭,2001年以色列國防軍在全球設立兵站,以便一旦威脅國家生存的中東地區戰爭爆發,能迅速組織散布全球的預備役猶太人回國參戰。首批9個兵站設在紐約、洛杉磯、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曼谷、孟買、約翰內斯堡的猶太社區中心或學校,其國防意識之強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