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后的第一次班會課上,我興致勃勃地對本班期中考成績列年級前30名的7位同學進行了頒獎。他們在掌聲中走上講臺,手棒大紅獎狀和一本筆記本,臺下投來羨慕的眼光,更增添了他們的光彩和豪氣。此時,我還大力表揚了這7名學生的優點和驕人的成績,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爭當優秀學生。整整一堂課在激勵與贊美聲中度過了。誰知我剛走到辦公室,就有學生來反映:由于一個同學說了聲“獎品才一本筆記本啊”,獲獎的小吳竟當著同學的面賭氣將筆記本撕了。
小吳初中階段參加過很多競賽,獲得過許多榮譽,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學生。他還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工作中的有些事情,我大膽地放手讓他去做,他往往都能夠完成得很好。從常理上講,這種學生給班主任的印象是完美的,因為這個緣故,我意識里常常不自覺地忽略了他的不足之處,此時,我才聯想到他平時的一些表現:小組活動時不愿與同學合作;課堂上,主見性發言十分積極,而對簡單的作業卻應付了事;更有一次,值日老師要他順手將辦公室的垃圾帶走,他竟冷冰冰地說“這是你們老師的事,我沒有義務做”。值日老師向我反映這一情況后,我確實有一點寒心。
愛因斯坦說過: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專家。對于小吳來說,雖然當前學習成績好,但道德素養、學習素質和心理素質都顯得很一般。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待小吳的行為,說重一點是一種危險。大量事例告誡我們,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智能犯罪給社會造成的損失和危害更大。反思“頒獎事件”成因,小吳的行為表現雖是“小動作”,但暴露出來的卻是教育的大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工作長期重智育輕德育所致。由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德育的育人功能,以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導教書育人。
一、德育工作要滲透于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大都會陷入這么一個誤區:認為要搞好學生的成績,只能抓教學,而與德育無關。實際上這是大錯特錯。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優秀的成績是從哪里來的?教師只是處于一種主導的地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需要學習上的合作精神,也需要學習上的競爭意識,才能認識自己、超越自己,并保持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這些都離不開良好的學習素質。那么學習素質又該如何培養呢?例如,針對小吳小組活動時不愿與同學合作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習能力高低,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建立小組競賽制度。把成績好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每次檢測或競賽都來比比高低;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各類活動,如探究活動、模型制作、知識辯論、才藝表演等,以弱化學習成績上的差別,給喜歡標新立異的同學一個施展“偏才”、發展個性的舞臺。這些做法可挫去這類“優秀生”由來已久的“銳氣”,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增強危機感,樹立遠大的志向,同時還能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品質和刻苦認真的學習素質。
二、德育工作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育過程中,樹立典型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是常有的事,而且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不過要注意因人而異,切不可“頒獎”過多。比如對小吳這類學習成績好的“優秀生”,教師的賞識和贊揚作為一種“權威”論斷,對他們自我意識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說,一兩次表揚能給他們以激勵,那么長期、一味的表揚——“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則會使他們處于飄飄然的狀態,進而產生執拗、任性、盲目自大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應注意在德育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優秀生”的心理素質。“優秀生”相對其他學生,付出相同或較少的努力易取得較多的報償,故而,在他們獲得成績或贏得較高評價時,班主任應降低贊美的聲調,避免推波助瀾。這時不妨采用轉移視線法——多宣揚其他同學的長處。例如,讓音樂突出的學生去組織一些有趣的文娛活動,讓體育尖子帶領同學參加運動會,讓善于交際的學生協助老師管理班級等等,同時分給他們一些榮譽。這樣做,能促使“優秀生”冷靜思考,學習他人的長處,穩步地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同時教會他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三、德育工作要言傳身教并舉,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青少年學生喜歡模仿,這是他們共有的心理現象。與我同在一個辦公室的林老師首次擔任班主任,她第一節課就先給自己約法三章:同學們,從明早起,凡是我早自習未到教室,或見我上課遲到,你們可以批評;班內打掃衛生,也有我一份。第二天,當她真的打掃教室時,同學們慌忙從她手中奪去掃帚,并說“哪能讓老師打掃教室呢”。第一學期,她幾乎每天都第一個來到教室,迎接同學們到班上早自習,從不間斷。同學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開始慢慢養成。試想,如果小吳在求學路上能夠多遇到這樣的老師,隨手把辦公室的垃圾帶出去,還用老師開口嗎?可見,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說教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言傳與身教并舉并重,無時無刻影響學生,鑄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啟迪學生的心智,在符合“道義”的行為中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四、德育工作要從小處著手,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小吳就是其一。他們被稱為“小太陽”,備受長輩的嬌寵、呵護,但缺失一份兄弟姐妹的友愛,孤獨而封閉,形成了十分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教師對他們進行人格塑造必不可少。不過,由于周圍的人對他們往往是溺愛多于管教,對這樣的學生,如果用強硬的手段去教育,因其意志薄弱而往往受不了,甚至會出現問題。如果針對其缺點、錯誤,先讓他們自己寫出說明書,說出自己當時為什么這樣做,再由此引導他們認識錯誤所在,讓其自我反省,自我戰勝,增強自律意識和是非觀念,就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和學習中,抓住小錯不松手,大錯自然就不敢抬頭。故要經常進行公德教育,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與別人及集體的關系,找準自己在班集體中的位置,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塑造自我形象。教師還可以通過經常性的口頭詢問、書面談心,使師生之間親如朋友。教師一聲和謁可親的問候,作業本上一兩句鼓勵的批語,勝過許多空洞的說教,這樣,學生就愿意與老師說實話、亮思想。只要投入真情就能換回真情,以理解換回信任,教師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澄海東里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