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察看矣;斷,驗證把脈之義。診斷,我們一般習慣用在醫學上,指對病人細致觀察并進行驗證后為其把脈。醫學上是如此,教育更是如此。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說:“授課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是極其復雜的,必須讀懂看起來單純事件后面隱藏的復雜性。”
一位新教師,學到一例精彩的教育故事:有一次,一位教育專家發現一個孩子在搖晃一株小樹苗,便走上前去說:“小朋友,小樹苗可不能搖呀,你一搖,它頭就暈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淚了。”孩子于是很懂事,就不搖了。
這個故事給這位新教師一個很好的啟發。恰巧,有一次在校園里,也看到一個孩子在搖樹苗,他用同樣的方式來勸告這位小朋友,這位小朋友卻說:“老師,你騙人,小樹怎么會頭暈呢?他不會想事情,不會說話。”這位新教師責怪說:“我把教育專家的經驗用在這位孩子身上,怎么就不靈了呢?”
我們暫且不管這個故事的真假,相信類似的故事在我們的教育界有許多。你看, “棒棒棒,你真棒!”“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諸如此類的贊許聲,曾經被稱贊,也曾經被詬病,搖擺不定。我們課改以來,存在不少忽左忽右的搖擺現象,原因就是我們缺乏對教育現象的診斷能力,容易把前人專家的經驗結論用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就上述兩個案例,這位老師有必要反思自己:我們不能記住某些現成的結論來評斷不同的孩子,因為有的孩子可能形象思維較發達,換位思考的能力較強,有同情心,對這種孩子,用前面的辦法來勸說是有效果的。但后面那個孩子,可能缺乏想象力,很現實,不善于換位思考,對這種孩子,就不能用擬人的口吻進行教育,要重新診斷這位孩子的性格以及行為動機。
這種缺乏科學研究,注重經驗結論的積累,不問“為什么”,只顧“怎么辦”的教育思路目前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實際生活千差萬別且瞬息萬變,我們不能光學習和記住某些教育教學理論,而是要用學過的教育教學理論來發現問題,學會探究。這,就得改變我們看問題的思維,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案例,我們要注重過程的邏輯分析,理智的診斷,才算是科學的教育。因為在學生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往往包含多種可能性。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只是一廂情愿地執著于一種可能性,我們對問題的思考就會變成單向的、線性的、武斷的、易出偏差的。
“診斷”,應是一個教師的必問之學。
(作者單位:福建寧化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