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心是一種以自尊心為基礎的道德情感,也是一個人品德行為的內在因素。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只有出自衷心的羞恥心和不愿見惡于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笔堑?,有羞恥心才會自愛自重,做錯了事才會自責愧疚。羞恥心能促進人改正錯誤,進而進行自我控制、自我監督。孩子有了羞恥心,才能對錯誤事情有認識能力和抵抗能力,才能矯正和預防不良的品德行為。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孩子有沒有羞恥心呢?我們來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據《山西晚報》報道:14歲的中學生張紅、劉芳、馬麗和13歲的王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同學騙到歌廳被迫賣淫,3天接客50余人。第4天晚上,歌廳老板攔了輛出租車,讓司機送4人到熟客家過夜。行至半路,趁出租車等紅燈時,4人趁機下車逃跑。然而,逃脫“魔爪”的她們并沒有回家。當家長報警后,警方找到她們了解案情時,她們竟然沒有半點羞恥心,對自己的遭遇表現得滿不在乎……逃跑后的少女,除馬麗外,其余3人還用賣淫所得住賓館、美容、買衣服,卻不愿意回家。王婷甚至評價與她發生關系的每一個男人,說話的口氣酷似“小姐”。她們每接一個客人,能掙50元?!皝礤X真快!”4個少女被帶回刑警隊時,不斷重復著這樣的話。(案例中的人物均為化名)
案例二:很多老師和家長也在為一些孩子沒有羞恥心而頭痛?!昂芏鄬W生學習不動腦,作業向別人抄,受到老師批評不以為然;有的學生貪求享樂,挑吃挑穿,逃避集體勞動絲毫不以為恥;有的學生做了損害別人或集體的事卻毫不在乎。”一個老師提到學生羞恥心培養時說道。一個老師去上課的時候,因為班級秩序太亂,就說“看我們班學生……”,話沒說完,就有一個學生說:“老師,你不要說了,反正我們都不要臉了。”常常聽到很多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怎么啦,怎么不知道害羞?你批評他,他笑瞇瞇的;同學笑他,他也發樂,不知道丟人,更別說認識錯誤了,唉!
以上兩個案例只反映了一部分孩子沒有羞恥心的情況,絕不能代表全部。但我們卻從這一部分孩子身上看到如果孩子沒有了羞恥心,那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可以說,抄作業、逃避勞動、笑面批評等行為在學生中已經見怪不怪。很多家長可能會感到驚訝,也會感到詫異:自己小時候稍微犯點小錯,就覺得沒臉見人,為何現在的孩子卻能夠“坦然”面對老師的批評、父母的責備呢?其實,孩子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關鍵是他們不知恥、不懂恥。在他們的觀念中,對什么樣的行為、做法是恥辱,并沒有明確的概念。所以,面對一些道德情境,他們內心沒有標準、沒有約束,隨性而動,犯錯而不知,丟人而不自覺。談到這里,很多家長都會問:為什么羞恥心竟然會成為稀缺品行?為什么孩子們就不知道羞恥呢?實際上,我們不應該責怪孩子,這并不是孩子們的錯,他們也不應該為此負責,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應該是我們的教育。正因為我們道德教育和羞恥心教育上的缺失,才導致了孩子們道德感和羞恥心的喪失。
一是學校的應試教育嚴重影響了道德教育。雖然這幾年教育在逐漸改進,但實質上偏重的仍然是應試技能的培養,而在孩子們心靈的需求和心智的成長方面,還很不夠。學校開了很多門課,社會辦了不少的班,但和孩子真正有心靈溝通的機會卻是少之又少?!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千多年前,教育家韓愈就把“傳道”擺在了教育的首位。然而今天,在中考、高考壓力下的教師們,卻不得不把考試、排名、分數擺到教育的首位。這就使得孩子的品德教育有所缺失,面對自己做的錯事沒有羞恥感,也不知改正。
二是家庭教育的疏忽和父母的“反面教材” 影響了孩子的道德培養。反叛、尋求刺激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恰恰在這個敏感時期,在驟然加重的課程壓力下,在一些正值中年在單位是工作主力的父母的疏忽中,孩子們的身心需要沒有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足夠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沒有得到完善和培養。在這種情況下,脆弱、敏感的孩子往往會在做事、做人方面無所顧忌,出現各種不道德行為。自然,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很多孩子做了錯事,做了不道德的事情,還不知羞恥、不懂羞恥,對事情沒有認識,也不改正,更不知道如何改正。當然,在現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有很多家長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觀念上起了很大的變化,以追逐物質享受為目標,未達目的不折手段,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樣的一些“榜樣”成功造就了一批不講道德、不懂羞恥的孩子。
三是一些不健康傳媒的宣傳,干擾了孩子的道德判斷。多數傳媒尤其是網絡傳媒,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眼球,常常對個別社會不道德現象或社會陰暗面進行大肆報道。這就會導致很多孩子喪失對道德感、羞恥心、良心等的正確定義,曲解其內涵。同時,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發展和成熟,自我判斷能力還不夠理性。網絡上千奇百怪的巨量信息和觀念、觀點,往往會讓價值觀尚未確定的孩子迷失自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自然就可能導致我們認為丟臉、羞恥的事情他們不以為然,我們認為該做的事情,他們卻覺得那樣做太丟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孩子羞恥心的缺失有著深厚的社會根源。家長們應該怎么辦呢?坦白地說,作為家長,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變學校教育的現狀,更不可能改變整個社會的現狀。家長最方便也最可能做到的就是從家庭教育出發,培養孩子的道德感,進而讓孩子懂恥、知恥,在孩子心中鑄就一道道德防火墻。
一是家長要做有心人,分析孩子羞恥心的產生與發展,并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在孩子做錯事時,要善于運用他們的羞恥心,去激發他們歉然、反悔的情緒體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培養和愛護孩子的人格及自尊心。有的孩子做了錯事,要求父母“保密”,家長應理解和保護這種正常而脆弱的羞恥心,切忌挖苦、諷刺、羞辱,甚至體罰,因為那樣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久而久之,會使他們的羞恥心逐漸淡化,或者走向極端: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習以為常;或在極度羞辱的情況下,成為膽小自卑、拘謹的人。
二是家長要愛護孩子羞恥心的幼芽。常言道,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每個幼兒都有羞恥心,其羞恥心往往在別人知道其過錯時表現出來,特別是在受尊敬的、親近的人面前。幼兒有了過錯以及因過錯而受到批評或處罰,總是希望家長、老師和同伴幫他“保密”,不要宣揚出去。比如女生趙夢雪,平時媽媽來學校接她時,總喜歡在教室里玩一會兒再走??墒悄翘?,因為犯錯我批評了她,她媽媽來接時,我正和她媽媽說著話,趙夢雪就在一旁拉著她媽媽一個勁地要走??梢娳w夢雪意識到自己做錯事,怕我告她的狀,這正是羞恥心的表現。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當理解孩子的心情,該講的要講,該“保密”的要“保密”,一定要珍惜和愛護孩子羞恥心的幼芽。
三是使孩子的羞恥心在同伴輿論中深化。3歲左右的幼兒有了過錯,一般只在成人面前才有羞愧感。5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懂得同伴輿論的壓力,會在同伴面前自覺地產生羞恥感,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自我調節,并力圖避免再發生類似令人不愉快的羞恥體驗。因此,讓孩子多同小伙伴交往,可使幼兒的羞恥心在同伴輿論中得到深化。
四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身邊的事例教育孩子。不論是作為知恥而后勇的正面事例,還是恬不知恥、不以為然的反面教材,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材料。電視上的社會性節目、報紙上的相關社會評論、網絡上流行的各種案例等,家長們都可以利用,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道德感和羞恥心的教育。如:邀請孩子觀看電視節目并參與相關事件的辯論;陪孩子遨游網絡,了解網絡中形形色色的觀點和想法……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正反面,了解到人們對事情的不同認識。在此過程中,家長只要注意引導,自然會讓孩子在眾多觀念的碰撞中選擇合情合理、有道德的觀念和做法,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