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的鐘啟泉教授認為,所謂“實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泛濫著幾個“虛”的現象。
目標“虛”。目標設置得高、多,泛,特別是知識性的東西得不到落實,工具性的東西被忽視。一堂課下來,連起碼的一課一得都達不到。失去明確目標的教學,何談所得?
內容“虛”。從文本抽取某種教學因子之后就漫無邊際地生發開去,盲目拓展,架空就虛,好好的課不講下去,何必亂忽悠?
活動“虛”。活動的過程不充分,基本是原有水平的簡單呈現,部分優秀的學生掩蓋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作秀如此,何苦瞎折騰?
評價“虛”。教師對學生參與的評價、反饋“虛”,學生說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對”,更有甚者,動不動就鼓掌喝彩。這樣良莠不分,一味肯定的課堂,何來提高?
一、 心中有本,做文本的知音
“本”是文本,是教材。“心中有本”是指對文本教材的熟悉,對所教內容的正確理解與把握。從以上種種“虛化”的課堂呈現可以看出,沒有深入鉆研教材,是教學無效、微效的關鍵癥結,許多教學中的偏差與失誤無不與此關聯。因此,“心中有本”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無論教學理念如何更新,對教學來說,深入鉆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妨將自己設想成不同的角色來走進文本。
“我是作者”。“我是作者”是求“真”的過程。文本主要傳遞什么信息,主要抒發什么情懷?其創作動機何在?這既是對作品的尊重,也是進一步求解的先在。閱讀者就要設法通過先走近作者再走進作品。比如解讀魯迅的小說。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經歷,是他早期小說創作的背景。學醫的經歷煉就了他醫生望診病人的目光,他對社會的觀察就是以醫生看病人的眼光出發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是病態的人物。據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孔乙己的窮酸和迂腐、“故鄉”的蕭條和冷落、楊二嫂的可恨與可悲。
“我是學生”。“我是學生”是對語文學習規律的認識。因為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教師要顧及學生的解讀能力、認知心理等因素,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才能發現學生在閱讀中可能存在的障礙,對之進行分析,理出解決的途徑,以便在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給予有效的幫助和指導。解讀《勇氣》時,必須考慮到學生對“美國傘兵的勇氣”因文化背景的差異而不能深入理解。這些絕對不是教師直接把教參上的內容告訴學生所能解決的,而必須在了解了學生知識結構、解讀能力等的基礎上,巧妙地引導后水到渠成的。
“我是教師”。“我是教師”是一種專業解讀。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同一般讀者的文本閱讀是不盡相同的。一般意義的閱讀主要旨在理解文章內容、接收相關信息、獲取精神享受等等,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與自由度。教師閱讀則更講究準確與深入,更需考慮如何以其為憑借促成學生的言語發展、文化熏陶。比如《永久的悔》,就要讓學生細細體會“悔”的內容及其深刻含義;《囚綠記》,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進而把握作者的內心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對教師來說,就要練好內功,心中有本,成為文本真正的“知音”,惟其如此,才能為實效教學提供保障。
二、目中有生,做學生的知音
“生”是對象,是主體。“目中有生”是對主體對象的尊重與負責,對所教學生的正確定位與衡量。這“生”是一個個富有個性的人,所以教學要建立在對學生的了解與把握上,成為他們的知音,才能做到以學定教,以針對性獲得實效性。
“目中有生”第一層意思就是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目中有生”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它必須落實到教學實踐的各個具體環節。如教師在板書的時候,最好把字寫在頭頂的右上方,因為這樣最不會遮擋學生的視線。這個細節,體現的就是“目中有生”的精神。“目中有生”的第二層意思,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忘記“育人”的使命。再次,“目中有生”,就是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目中有生,有怎樣的學生?有多少學生?不能只鎖定一部分學生,而應彰顯每一名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如此,教學的效益才能大面積提高。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