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動態生成資源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圍繞多元目標,在開展合作、對話、探究、交流的課堂教學中,即時生成的新問題、新情況。歷史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靈活、流動的進程,又是一個充滿著人的情感,有著歷史審美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究過程。課堂上的生成是師生在“二度創造”,它猶如流星,不期而至;但來自學生的信息大多是“原生態”的,往往是模糊、零碎、感性的,并不都有價值。這就需要教師牢固樹立生成的意識,仔細研究學生,及時捕捉、篩選、甄別出課堂上出現的有利于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符合歷史學科學習規律,符合教材、學生和生活實際的有價值資源,并使之變得更清晰,形成知識體系,同時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學習習慣,達到教與學的可持續發展。
一、捕捉意外動態資源
在探究19世紀末帝國主義爭做中國債主的專題時,我剛把綱目寫上黑板,就有一個學生輕聲嘀咕:“哪會有人爭著借錢給別人,豈不是傻子?”立刻有學生附和:“我怎么沒碰到這樣的好事?誰要借錢給我呢?”周圍學生隨之哈哈大笑。看到這種情況,我話鋒一轉:“是啊,為什么帝國主義都爭著把錢借給中國呢?”接著把三次借款的數目、回扣率和利息寫在黑板上,然后請學生把每次借款的回扣、利息折算為具體數額。一系列的數字顯示帝國主義獲得的利息超過本金的一倍左右,巨大的利益是驅動列強爭做債主的重要原因。同時,我告訴學生每次借款他們都附有一系列苛刻的政治條件,從這些附屬條件中列強攫取了海關、采礦、修路等一系列特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列強通過借款給清政府,就基本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這也暴露了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本質。在大量的史實面前,“搗蛋”的學生對該事件印象深刻,其他學生也受益匪淺。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歷史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傳授知識的線性過程,而是一個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課堂出現的“意外”,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教學過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生”之口亦然。對于歷史課堂教學中發生的意外事件,因勢利導方能有效促使意外成為資源,并為教學服務,從而讓意外動態生成資源成為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捕捉錯誤動態資源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愿意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學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能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教師捕捉課堂上學生出現的錯誤,分析并判斷錯誤形成的原因,尋求改正錯誤的方法,是落實“過程與方法”這個新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可見,課堂上學生出現的錯誤是極具意義的課堂動態資源。
教師在課堂中要巧妙地利用錯誤,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空間,機智、靈活地引導學生全面審視歷史背景、問題、結論的內在聯系,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幫助學生深化認識,發展其思維品質。只要方法得當,課堂會因錯誤—發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而充滿活力。當一些關鍵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錯誤被教師即時捕捉并提煉成為全班學生新的學習材料時,學生探究的興趣將被大大激發。
三、捕捉差異動態資源
世界是多元的,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也是必然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其知識儲備、生活閱歷、思維習慣、認知結構等是不同的,他們對同一問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因此,教師應理性對待學生的“差異”。其實,差異是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的一種多元思維的“吶喊”。特別是在強調以生為本、彰顯個性的今天,差異更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差異”往往能引起觀點的碰撞,生成課堂焦點,形成百家爭鳴的氣象,使課堂成為智慧的集結地。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差異,將個體差異視為一種交往資源去開發、利用,求同存異,點燃學生智慧的花火,使得每個學生個體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優的發展。
真理越辯越明,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差異”教師不能置若罔聞,抑或“排斥異己”,而應創造機會讓“異己”者闡明其觀點、依據,并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探究。“差異”一朝成為資源,課堂上學生定會“百家爭鳴”,從而碰撞出更多思維的火花。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