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理性占主導的學科。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開發學生智力的原動力,能推動人去尋求知識或從事某種活動,開闊眼界,使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從教學實踐得知,數學成績良好者對該學科有著較濃厚的興趣,成績差者往往厭煩該學科的學習,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從多方面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游戲公平嗎》的新課導入時,采用平時常用的“抓鬮”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小明小麗決定誰去看電影時,“抓鬮”也是一種公平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要滲透以激發興趣為主的教學思想,通過數學中美妙的問題、思想、方法,讓學生從數學學習中獲得樂趣,變抽象、枯燥的數學為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數學。
二、鼓勵學生參與實踐
教師要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這對發展青少年科學的志趣,培養青少年獲取知識的能力,都是非常有利的,是符合青少年智力發展規律的。學生出于好奇心,對新異事物具有進行探究的強烈的求知欲,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動手進行實驗、操作,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并不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講《游戲公平嗎》中“任意擲一枚均勻的硬幣來決定誰去看電影”的問題,可把全班學生兩人分成一組帶至操場上,每人擲20次硬幣的游戲,并將數據記錄在冊,再將學生帶回教室進行統計,畫出“正面朝上的頻率”從而發現規律。
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探索規律,突破難點,掌握知識,自主學習,培養了創新能力。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來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們在學習中有著不同的經驗與體會,對同一個問題的解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習慣及見解,教師要為這些不同意見者提供表達的機會,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師生在教學中交往、互動,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是個很好的形式,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滿堂灌”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能力。一個問題,放在小組中,大家經過討論進行有選擇性的商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點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展。這時,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而對于不愛發言的學生,在小范圍內也留給了他們表現的空間。在大家的充分參與下,對研究的數學結果進行初步的統一,然后把研究的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這時,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過程進行了再現,不僅有利于思考問題,更有利于理解掌握數學知識。
三、讓學生在民主、寬松、自由的環境里體驗數學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致,就會激發求知欲,形成積極的“向心力”。在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從而產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例如,采用生動活潑的情景進行教學,設計形象有趣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實踐參與探索,用教材上學到的有關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等,從中感受數學來自生活,數學學習將服務于我們的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的美。這樣的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好數學的愿望,從而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