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 展現“充滿激情的我”。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我常常思索: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又如何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于是,我思索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痛苦,我都會告誡自己調整好心緒,努力挖掘“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教學手段”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然后把我對于課文內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表情、目光、手勢……傳遞給學生,促使學生一上課就進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學情境中來,從而在師生間產生情感共鳴,使教與學升華為愉悅的情感交流,進而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要我學”就變成了“我要學”,“苦學”就變成了“樂學”。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了解并尊重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絕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意愿采取“一刀切”或“灌輸式”。要堅持教學民主,“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通過課堂這個窗口與學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關系。在講與練、讀與寫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唐玄奘西行取經》一文時,我讓學生回歸文本,把情感選擇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暢談對課文里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這些人物中,最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這樣學生就能在聲情并茂的讀書聲中大膽地說、議,促使其情感得以充分的流露。此外,我還根據課文的不同要求、不同內容采取直觀演示、旁征博引、巧設懸念、拓展延續等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和學習動機,努力營造充滿個性、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
二、給學生一個“合作的課堂”
分工合作,平等互動。當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疑難問題且經過個人努力后仍無法解決時,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合作學習,做到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平等交流。如:教學《珍珠鳥》時,我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中的重點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反復讀后,學生仍處于“沉默不語”狀態。這時,我便順勢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集思廣益談談對這句話的感受、體會,然后派小組代表發言。這樣學生在小組互補互學的合作中,理解了這個重點句子的含義,達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
共同探討,體驗樂趣。在某個教學環節中,當學生的意見出現了較大分歧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了。如教學《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時,我讓學生品讀課文,讀后提出問題。稍后一位學生提出“為什么說海水是藍的?這時學生回答不一,有的說“是因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顏色,所以呈現藍色。”有的則說“是因為海底的青苔反襯,導致海水變藍。”還有的解釋“是因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顯出藍色。”……這些不一致的回答自然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議和探究興趣。為此,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安排學生在小組里共同探討,相互交流,在品讀、探討中感悟、理解。這樣就自然生成最佳的討論氛圍,很好地調動了學生間合作探究的積極性。
三、 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師生對話。課堂上,教師應該以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學習、探討,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互相補充,展開爭論。要放下師道尊嚴,實現與學生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平和的“我”。比如:“你覺得不能這么做,一定有你的理由,說說看,好嗎?”“還有更巧妙的辦法嗎?讓我們來聽一聽。”“你們真棒!比老師想的辦法還要多。我把掌聲送給你們,向你們學習。”……只有這樣,課堂才能成為師生之間充滿人性、富有個性的對話平臺。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積極地為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引導他們從相互的對話中獲得啟示、得到收獲。同時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流,從中增強合作意識。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