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學生怕“學”文言文,老師怕“教”文言文,形成了目前文言文教學的困境。
一、因聲求氣
所謂“因聲求氣”,是指讀者抓住文章節律,通過反復朗讀作品的外在的言辭的音節聲調,使我之心沉入古人之心,從而領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風格神韻。其效果正如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說的:“(讀書)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反復朗讀、熟讀成誦的方式達到“因聲求氣”。本人教《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時,以“在反復誦讀中,生成‘因聲求氣’的閱讀方法”為目標,向學生提出了“學會背誦古文”的學習要求。在教學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讀課文,“能讀多快讀多快”,這主要是為了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熟練程度,如果能夠做到高聲、迅速,則表示學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熟練程度。接著,讓學生按照駢文的節奏來朗讀,為的是讓他們進一步加深對文言文音韻美的認識。然后,用老師范讀,引領學生進入文章的感情世界,從“情味”的角度解讀文章的情感和抒情線索,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這一連串的鋪墊下,學生已經有了多次的朗讀,進而再提出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李白,“抑揚頓挫地讀課文”。最后,水到渠成地讓他們背誦文章。這就是我把自己對“因聲求氣”的認識落實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本篇的學習,學會一種不同于“死記硬背”的背誦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學生通過不斷的角色變換(學生、鑒賞者、作者),始終在新的挑戰中開展朗讀,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背誦全文。
二、借體求意
這里的“體”是指文體,也就是王榮生教授所說的“文章體式”。我在《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的解讀和教學過程中,始終按照這一思路備課和教學。
確定教學文體——記事抒情文。從題目上看,這是屬于序文。我們既可以理解為“為春夜宴從弟桃花園詩集”作的詩集序,也可以理解為“為春夜宴諸從弟”作的宴集序。然而,單純的這樣理解顯然是不全面的。姚鼐就曾提出,“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名為‘序’,實為‘記’”,“記”屬“雜記類”,相當于我們今天的“記敘文”。然而,如果是記敘文,當以寫實為主,但全文除了題目符合記敘文的體例外,作品的主體是以抒情的方式來表達的。因此,我對這篇文章的文體作出這樣的定義:從形式上看,是駢文;從內容上看,是記事抒情文(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們姑且稱之為“記事散文”)。這是我確定教學內容的起點之一。
閱讀方法。記事抒情文的特點,一是記錄作者在過去某段時間空間里的見聞的過程,即“我”的經歷;二是往往描述作者感情變化的過程;三是語言的著力點在錘煉句子。
對于這類文體,學生要培養的閱讀能力,就是在文中發現“發生了什么事”“產生了什么情”和“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回答了上述三個問題,就讀懂了文章。
三、 比較求異
“比較”是古文閱讀的重要方法,“就是把幾家討論同一問題的話會合起來看,看看哪一家說得對,對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別,這比隨便讀過要印象深刻些,也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①??梢姡环N立足于整本書的閱讀和學習的方法,特別適用于引導學生“博覽眾文”。
在教學《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中,當探討唐代駢文的特點時,可引導學生與學過的魏晉文《出師表》《陳情表》以及宋文《赤壁賦》相比較,找出其發展脈絡,并進一步體驗同一文體朗讀背誦的一致特點,加深對文體語言甚至是寫法上的認識,進而就可引導學生閱讀《古文觀止》中的辭賦體散文。
四、不求甚解
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重在積累,可以說,誰讀得多、讀得快,誰的積累量就大。而且,要想學生多讀文言文,必須要使之有興趣。這兩個追求,無不指向了陶淵明倡導的讀書法——不求甚解。
所謂“不求甚解”,并非“不求解”,而只是關鍵處“求甚解”,其余者約略知之即可,以培養學生“好讀書”的習慣。馬南邨認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绷硗猓T葛亮的“觀其大略”和陸象山的“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等主張,也是對“不求甚解”這一讀書法最好的注腳。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