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參與批改作文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1. 學生集中批改兩篇例文
寫完作文之后,老師至少要批改包括好中差在內的1/3數量的作文,掌握學生寫作的大體情況,歸納出這次作文訓練共同的優缺點。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兩篇作文(一好一差),把它們原封不動地印出來,讓學生共同批改這兩篇作文。面對同一篇習作,學生的關注點不同,個人喜好不同,發現的問題也會不同,寫出的評語也各有特色。老師適時點評,引導學生討論、思考,學生就會理解此文的優缺點,也學會了怎樣寫這一類型的作文。達到了“閱讀—批改—吸收—提升”的效果。這種批改方式操作簡單方便,一般可以讓全班學生參與。優秀例文的作者肯定會產生自豪感,渴望下一次還能入選。例文不好的作者內心自然也會受到震動,就會認真聽取老師和同學的意見,爭取擺脫下一次上黑名單的命運。這樣,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就會越來越濃厚,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也指日可待了。
2. 學生互相批改作文
鼓勵學生互相批改作文的操作流程是:首先成立一個四人互助小組(組員優中差搭配),然后按照“閱讀—批改—討論”的流程互相批改作文。具體來說就是:甲學生看完乙學生的作文之后,在作文本的旁邊空位寫上評語和分數,并簽上姓名。然后互相交換作文本,認真閱讀作文本上的評語,接著開展討論活動,討論時要圍繞著考試說明的作文評分標準,判斷該文章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寫得不好。老師從旁再作點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文,有利于批改者和被改者溝通、交流、合作,能收到多贏的效果。
3. 師生同改同一篇作文,比較給分不同的原因
老師批改作文時,用一張紙記錄好每篇作文的分數和優缺點,然后把作文本發給學生,讓學生再次閱讀自己的作文,根據考試說明的作文評分標準自評自改,并寫上評語,然后讓另外一個學生再打一個分數。最后老師公布自己的打分,3個成績放在一起作比較。下一步,師生、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比較給分不同的原因,學生就會記住評分的標準、掌握好打分的尺度,寫作文時能夠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則,寫出來的作文即使達不到優秀的水平,起碼也能得到良好的成績。
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文畢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這種方法也存在著很多缺點,譬如不是所有學生都有批改作文的水平,可能造成一部分學生難以適應。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要做好幾步關鍵工作:
1. 要求學生記住考試說明中作文的評分標準,并把該標準作為批改作文的唯一標準
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文之前,我會講清批改作文的幾個操作步驟。首先,檢查字數,不夠600字,每少30字就扣1分。第二步,找出錯別字,一個錯別字扣1分。第三步,從五個方面給分:內容是否符合題目要求(占30分);有沒有寫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占30分);構思是否新穎(占20分);有沒有文采(占10分);結構是否合理(占10分)。最后一步則是獎勵分數:凡是沒有錯別字的加2分,書寫認真、卷面美觀的獎勵2分。要求學生記住作文的評分標準并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提供一個準確的方向。
2. 批改作文之后要組織交流活動,并且要及時重寫原題作文
作文批改完了,任務是不是就完成了呢?如果到此為止,只能算實現了80%的目標。知道作文還有不完美地方甚至有很多缺點,為何不要求學生進行“舊文翻新”呢?趁著學生興趣盎然,我們的小組交流合作活動就要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了。一個人至少要閱讀3篇批改過的作文,做到采百家之長,補己之短。最好讓批改者和被批改者當面交流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發揮互相合作的作用,當事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交流完畢,老師要布置重寫原題作文,老師再把重寫的優秀作文裝訂成冊,當作全班閱讀參考的范本。
3. 鼓勵學生參與批改作文是一個新課題,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階段實施
七年級上學期,作文教學任務主要集中在學會寫簡單的文章,作文批改的重任還是要由老師來承擔。老師要對學生的作文全批全改。七年級下學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批改作文了。這個階段,適宜采用“集中批改同一篇作文法”訓練學生發現該文章的優點和不足。到了八年級以后,學生參與批改作文的比重就要越來越大,“學生互相批改作文”“師生同改,比較給分不同的原因”等方法或手段都要使用。到了九年級,培養小老師的意識要進一步加強,力求使一部分寫作尖子生不但能比較準確評價別人的文章,而且能教其他學生寫文章、批改文章,以此達到以少帶多、共同進步的最理想效果。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