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啟發誘導學生,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程序。
1. 前提測評
這一環節與傳統的五環教學中的“復習提問”完全不同,前者的著眼點是“助教”,而后者則是“助學,旨在保證全班學生都具有探究新知識的認知前提。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根據新知識的需要,根據對學生學習困難的預測,設計一份測評題。如在教學帶分數的加減法時,要測評學生分數的加減法的掌握情況,還要測評學生對帶分數分解的掌握情況。對于沒掌握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補救。
2. 巧設情境、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出精彩的戲劇,離不開編劇精心設計的幾個環節:開始、發展、高潮、結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對一節課的設計,除了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作為教學的起點外,還必須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發展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有理數的乘方》這樣引入:一張單行紙,如果能無限次對折的話,對折多少次,能有課室這么高?一石即可激起千層浪,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3. 自主探究
探究是對一種事物、一種現象或一個問題反復研究,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結果的親身實踐活動,是一種既體現人文精神,又體現人的智力和方法的綜合活動,也是一種促使知識發生、發展、創新的活動。
這一環節是探究式教學區別于其他教學的標志,具體做法是教師要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獨立探究新知,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是協作者,只進行畫龍點睛的引導,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歸納類比。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建構意義的認知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
4. 師生歸納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歸納總結是非常重要的。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借助觀察、歸納、類比等方法,建立猜想,獲得正確的結論。具體的操作可由學生完成或由教師完成或師生共同完成。
例如在講“了解正方形的有關性質”時,我安排了實驗活動:要學生在課前備好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紙片,上課時讓他們把菱形、正方形和矩形分別沿它們的對角線所在直線對折。然后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
由于實驗的結果比較直觀,所以學生的回答也很踴躍,綜合各位學生的結論如下:
① 菱形是軸對稱圖形且有兩條對稱軸。
②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菱形的四條邊相等。
③ 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④ 正方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⑤ 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正方形的對角線相等。
師生共同歸納出:正方形具有菱形和矩形的性質。
在上述實驗過程中,教師沒有將正方形的特征作為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獲得。由于學生在自主探究后形成的知識是不完整的,也不很深刻,不同的學生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不斷激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 練習反饋
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的分層練習,及時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給予矯正。對于書本上的練習題和教學輔導材料上的同步訓練題,可根據課程標準和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不同的要求。在解題過程中,我采用“做”、“批”、“改”、“析”四步訓練法。“做”是指學生第一次接觸該份訓練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答題;“批”是指學生完成練習后自行對照后面的答案,用紅筆批閱,這是學生第二次瀏覽該份訓練題,學習積極性強的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改”和“析”是學生自己就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因分類,分析自己出錯的原因,從錯題中總結經驗,并對正確的解題方法加以鞏固,從而加深對該份訓練題的理解。對于老師已經批改或講解過的作業題,要求學生把重點放在“改”和“析”上,實現反省和自檢。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