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教學表現為:課堂上教師能自由駕馭課堂,收放自如;學生能充分地投入課堂,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問題;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和諧課堂教學。因此,我們倡導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并不是全盤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依然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抓”,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放”,要做到心中有數,靈活處理,真正地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一、以“抓常規”為基準,構建高效課堂教學
無論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都必須抓好教學的常規,注重基礎知識支持,以常規教學模式作為基準,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教師在課堂中的指導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新課程改革后,有不少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數學教材教法和花樣百般的教學形式上,而忽視了對數學基礎知識的鞏固。很多教師,一拿到新課本,往往很少考慮“教什么”,而愿意在“怎么教”上大做文章。特別是公開課,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只要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教學中就一定會精彩迭出,魅力無窮。殊不知,一旦“教什么”偏離了教學的軌道,再豐富的過程準備,再精致的教學技術,也只能是天馬行空,南轅北轍。具體到教學過程,就是要依據正確、有效的“教學目標”或“課時任務”開展教學活動。數學教學只有對學生的起始要求和預定發展目標符合其實際,與其心理發展的成熟程度相匹配時,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實實在在提高數學學習水平。
二、以“放權利”為動力,推動高效課堂教學
教學是通過師生特定的實質性的互動而生成的,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這就迫切要求自己要改革以前的課堂教學,建立符合課標要求的開放式課堂,即要放權利給學生。但是開放式的課堂怎樣才高效呢?又該放什么權利給學生呢?
1. 自主思維權放給學生,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
現代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起點,又以學生為歸宿,強調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去領悟知識,學會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放權,把學習的主動思維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索新知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創設有興趣的問題情境。設計適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能牽引學生的思維處于亢奮活躍狀態。有效提問是課堂對話的開端,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問題的有效性表現在一要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對象的層次性,以達到讓不同的學生都擁有自主思考的興趣。
創造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在和諧的氣氛中,在充滿自信的時候,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課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為此,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分組時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即不同小組之間各組的整體學習及活動水平大致相同,但同一個小組之間各成員的學習活動水平應該不同。
2. 問題質疑權放給學生,培養好問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成為“救世主”,把解決問題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提出適當的問題,啟發學生去質疑、分析、思考,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和發展的動力,沒有問題就很難思考。課堂提問能較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因此,它成為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由于這些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都是教師經過深思,在備課時精心準備的。能否將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權力下放一些給學生呢?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該鼓勵學生自己提問。傳統的師問生答的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問表明他正在積極思考,是獨立思維的主體,他們提出的問題是源于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表明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師提出問題更多是來自學生的外部,因此,學生提問在一定程度上更優于教師提問。所以,教師的提問權應下放一些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大膽地提出問題,在互相提問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