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是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的過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既要有系統、科學的方法,又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保證足夠的閱讀量,要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課內與課外并重,致力于學生的語言發展和思維發展,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實踐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構建和升華。
語文教師要以身作則,帶頭多讀書,不斷學習。“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自己讀的書多了,在日常教學中就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儒雅之氣及豐厚的知識底蘊。教師以自己的學識魅力,言傳身教,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對引導學生閱讀就是一種無形的影響和無聲的力量,對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有莫大的作用。
當然,要想使學生喜歡閱讀、學會閱讀,最重要是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必須有法、得法。切實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真正讓學生逐步學會閱讀、樂于閱讀,把閱讀變成“悅讀”,輕松享受閱讀。把閱讀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自我需求和一種伴隨其終生的習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我每次接手一個新班,都要對學生做一個閱讀情況的摸底調查,通過問卷、談心或家訪等方式,先理解學情,然后再對癥下藥。整理出一些切合學生實際的閱讀的具體方法和計劃任務,采取閱讀專題指導課和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有法有序地開展閱讀。
常用閱讀的方法有:默讀,可以加快閱讀速度;跳讀,就是先看文章開頭的兩段,接著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后將最后兩段逐字逐句讀完,這樣可以避免把時間花在不必要的文字上,適用于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章;略讀,也叫泛讀,用最快的速度先瀏覽所選擇書目的前言和內容介紹等,了解其大概內容即可;細讀,對一冊課本中的重點單元內容、范例、篇章或精彩語段須認真閱讀,反復研讀、品味;比較讀,即閱讀時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時期,或不同的地域,同一體裁,又是類似內容的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讀,看有何異同點,有什么創新,從中學到新的知識;整體感知讀,就是瞬間辨認一個短語、甚至一個句子,整體理解它的意思,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搜索信息核心地讀,注意搜尋作者用來強調信息要點的標志性句子,例如,搜尋段落之間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和過渡句,搜尋在“綜上所述”“總之”“由此可見”等之后所作的簡單概括。
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關鍵。我平時要求學生讀書時一定要“動筆”,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具體來說,就是有圈點勾畫和批注,即用相關的符號在書或文章上記錄下自己閱讀時的見解、感受,或愛、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符號分別標示重點詞句、疑難困惑、偏差錯誤等。在文章旁邊寫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可以品評遣詞造句的精妙,寫出自己的理解、體會和感想,也可以談談自己的不同見解等。寫讀書筆記,可作摘抄、編提綱、寫體會、作卡片等,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斷、佳詞妙句等寫在卡片上,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閱、背誦。語文學習就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閱讀積累對于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閱讀、善于積累的讀書習慣與方法。
除了認真研讀語文教材之外,更多是大量的閱讀傳世經典之作、文學名著、暢銷書、報刊雜志等,所謂“課內得法,課外得益”正是此意。《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西游記》、施耐庵《水滸》、老舍《駱駝祥子》、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羅曼·羅蘭《名人傳》、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當代文學作品,可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科普科幻讀物,等等。我們還可以在傳世經典中,選取一些最精華的內容,讓學生去誦讀,例如《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古文觀止》《李白詩選》《杜甫詩選》等。當然,初中生的課業學習負擔還是挺重的,要他們閱讀大量的課外書困難的確很大,但是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挑選其中的一部分自己感興趣的去重點閱讀,其余的可做瀏覽性的閱讀。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