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示意圖是生物教材中最常見的圖形之一,是為了闡明生物科學知識中某一個、或幾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形態結構、功能、聯系以及相似相異問題、概念等,特意設計繪制成的一種解說性圖畫。生物示意圖種類較多,有結構示意圖、關系示意圖、比較示意圖、過程示意圖等。它們緊扣教材內容,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知識性,與課文同等重要,共同建構了生物教材,既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文本,又能給學生以藝術上的熏陶。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好這些示意圖,對提高課堂效率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巧用示意圖,進行教學的情境導入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創設相關知識的情境,對學生輕松接受相關生物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示意圖很容易引人入勝,激發求知欲,從而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教材正文中的結構示意圖、過程示意圖等,是導入情境的良好素材。例如:《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海爾蒙特的實驗示意圖”(圖1),學生觀察后覺得新奇,這種情境在頭腦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學生渴望知道為什么,教師順勢導入“光合作用”的學習。再如:《尿的形成與排出》示意圖“人體泌尿系統組成”(圖2),結合“尿液是怎樣形成和排出呢?”的問題,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尿液形成的器官與流經的器官,為后面將要學習的“尿液是怎樣形成和排出”打下了基礎?!叭梭w呼吸時胸廓的變化示意圖”(圖3),通過對吸氣狀態和呼氣狀態進行對比,在學生頭腦中迅速導入了呼吸中只有胸廓的“收縮”和“舒張”這兩個狀態的情境,使“呼吸運動”的學習變得輕松高效。
二、解讀示意圖,促進學生生物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生物示意圖通過文字圖形化、復雜簡單化使得結構、概念簡明直觀,使得學生易于理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1)用生物專業術語準確描述圖形的含義;(2)用生物學知識準確描述各部分、各環節、各步驟的關系,促進學生內化、構建、形成新的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學習《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心臟》一節時,學生觀看心臟演示實驗后分析插圖“心臟的結構”(圖4):從腔、壁、瓣、通、連方面解析心臟的結構。學生可以清晰得出心臟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上房下室;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最厚;有兩處房室瓣,開向心室,有兩處動脈瓣,開向動脈;上下通左右不通;各腔連接不同的血管,心房連靜脈,心室連動脈。進而思考:心臟如此結構會產生血液流動的規律是什么?又如“轉基因技術示意圖”(圖5),學生通過描述示意圖,能清楚地發現某段基因的轉移變化,既利于學生對轉基因技術的過程變化認識,也有利于學生對轉基因技術概念的理解。
三、巧用示意圖,突破生物教學難點
生物教學中,有一些問題比較抽象,用語言表達難以講清楚,學生也覺得難于理解,教師可利用示意圖來化解難點。例如:《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的“小腸絨毛示意圖”(圖6),把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的絨毛結構、豐富的管壁很薄的毛細血管皆清晰的表現出來,使學生直觀的理解營養物質易于小腸吸收并進入血液,有助于學生理解小腸是主要的營養物質吸收器官。又如:《軀體運動的形成》插圖“杠桿和屈臂工作原理比較示意圖”(圖7),使抽象難懂的杠桿變得很直觀,參與屈臂的器官簡潔明了;通過比較,軀體運動的原理直觀生動了。再如:《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插圖“染色體、DNA和基因示意圖”(圖8),使學生清楚染色體、DNA和基因的組成、分布、數量變化及相互關系,從而降低了“基因”概念的理解難度。
再者,對一些生物概念學生是比較難理解的,但相應的內容并沒有插圖明示。那么可以利用別的示意圖解析。例如:學習“神經節”與“灰質”、“神經”與“白質”的概念及區別時,借用“膝跳反射示意圖(圖9),也可借用“反射弧模式圖”,可以使學生清楚它們的位置、組成,理解起來就容易了。再如:學習“肺的換氣”與“組織氣體交換”的內容,引導學生把“肺內及組織中氣體交換示意圖”(圖10)放置到“血液循環途徑示意圖”(圖11)大環境中進行觀察、思考,學生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