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忽略了父母是小孩的啟蒙老師,也是其終身學習的榜樣,因此,了解家庭教育的規律和原則,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是培養小孩成人、成才的關鍵。
一、做智慧型父母
很多家長與小孩越來越難溝通,小孩也不愿意多跟父母交流,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溝通交流方式不正確。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首先要求家長放下“家長權威”,忌諱命令式的說教育以及武斷式的批評。其次,要有耐心去傾聽小孩的心聲,給小孩解釋與辯解的機會與權利。因此,建議每當周末小孩回家時,父母盡可能一起陪伴小孩,過好家庭生活,一起聊聊家常,耐心聽聽小孩在學校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了解小孩學習情況等。父母適時地對小孩所說事情進行分析與引導,結合社會問題對小孩進行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對小孩學習,不要只盯著分數不放,多問問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老師和同學關系等。這樣,小孩就會感覺到父母尊重他(她)的意見與感受,體會到家庭的溫馨與關心,享受到與父母交流的快樂,自然而然地喜歡與父母進行交流。同時,父母還要注意一點:當小孩在談學習時,如果總是把學習不好的理由歸咎為客觀原因(如受周圍同學影響,老師不好等),這很有可能是自己小孩在學習中出現了思想問題,這時就要清醒地判斷,指出小孩本身存在的問題,或者及時與班主任了解情況,再進行引導和教育。
二、做榜樣型父母
一是過有規律的生活,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現在絕大多數高中生喜歡做“夜貓子”,這些“夜貓子”除了小部分是在加班加點用心學習外,大部分是在聊天、玩游戲,甚至有部分男同學深夜仍在宿舍喝酒、打牌,部分女同學則在聊天、唱歌,不僅嚴重影響了自己,而且還影響別人學習和休息。這些“夜貓子”周末在家都有熬夜的壞習慣。要使小孩養成有規律、健康的作息時間,父母就必須以身作則,形成良好的家庭作息習慣。
二是創造艱苦的環境,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習慣。很多父母為了小孩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不讓做適當的體力勞動(家務),久而久之“培養”了小孩的懶惰習性。這不僅不能促進小孩學習的積極性,反而會使小孩形成嚴重的依賴習慣,怕苦怕累怕臟,貪圖享受安逸的生活。近年來,學校里出現很多不適應住宿生活的學生,不愿意整理宿舍內務,不參加班級的衛生輪值,甚至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清洗。熱天嫌天氣太熱、冷天受不了寒冷,睡不慣學校的硬板床;同學之間不能相互包容、相互謙讓、和睦相處,不能接受老師的批評意見;吃不慣飯堂飲食,穿不慣校服校鞋。這些學生均有共同的表現特征:不按時作息、紀律渙散、隨意遲到、缺課,上課期間昏昏欲睡,課余時間生龍活虎,經常借故請假回家,對學習無興趣,成績較差等等。因此,家長應該讓小孩承擔適當的家務勞動,飲食起居應學會自理,不能過分滿足學生的物質、金錢等要求,養成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小孩的獨立生活能力。
三是保持健康的情趣,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小孩健康的愛好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興趣愛好,周末盡可能與小孩一起聊聊天,一起看報閱讀,看看新聞或有價值的電視劇,盡可能不要在小孩面前搓麻將,發泄不滿,發表不健康言論等。其次引導和規范小孩的學習習慣,督促小孩落實學習任務,鼓勵小孩參加各種學習活動。
四是注重人格教育,培養孩子的陽光心態。隨著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不僅讓老師感到現在的教育工作難于開展,也難于取得預期的效果,更使家長操心。究其原因,不是小孩的智力和情感問題,而是社會道德、價值觀和社會精神導向所帶來的影響。因此,關心小孩的健康成長,支持小孩的個性發展,尊重小孩的人格與自由,包容小孩的思想意識和個性行為是保證小孩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要求和社會競爭的關鍵。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