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
一、課前探究
學生通過分組采訪或搜索資料來了解本地區近代以來衣、食、住、行及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形成最直觀的感性認識。
二、課堂互動
探究一:近代以來衣著的演變及其原因
情境創設:演示不同時期中國人有代表性的穿著打扮
設問:(1)說出這分別是中國人何時的服飾及變化的原因(從服裝本身的特點、服裝的功能、外來影響、政治環境、經濟狀況等方面去思考)
探究二:近代以來飲食種類和結構的演變及其原因
情境創設:演示特色菜肴。
設問:(1)西餐的傳入。
(2)改革開放前用票證來買吃所說明的問題。
(3)展示改革開放前后個人家庭在飲食種類和結構方面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探究三:近代以來住房狀況的演變及其原因
情境創設:演示本地區傳統的民居以及現在的居民小區樓房和別墅。
設問:(1)分析本地傳統民居的特點。
(2)現在住房條件得到改善的原因。
探究四:近代以來風俗習慣方面的演變及其原因
情境創設(1)演示文字材料(略)
設問:歸納康有為和孫中山時代斷發剪辮的原因。
情境創設(2)纏足的由來,“三寸金蓮”圖片
設問:放足的原因及說明的問題。
情境創設(3)演示文字材料(略)
設問:結合本地的實際談談中國近代以來婚姻制度的變化及原因
探究五: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
探究六:歸納能力提升
1. 近代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發生的重要變化。
2. 近代以來影響我國人民生活變化的因素。
三、課后拓展
(1)觀察本地區農村和城市的婚禮的區別,有否保留傳統的東西?
(2)以“吃在XX”為題,寫篇關于XX特色菜發展演變的調查報告。
四、教學有效性的體現
一是學生對這些歷史感到非常新奇和有興趣,在知識的應用方面有超出了教材要求的表現,透出濃厚的生活性,反映出學生具有一定自主思維的水平。二是各小組能分工合作,無論是主題的確定,資料的收集、調查、訪問要實施工作等等,全部討論決定,實施的過程更是各顯所能,并在課堂上踴躍地進行“比賽”,使教學目標最大化地實現。三是我們的學生各種能力(主動參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分享與合作、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等)得到培養,各種直接或間接經驗得以體驗,達到了學科知識的課標要求。
五、取得有效教學效果的因素
1. 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整個探究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也隨問題的解決而結束。學生通過解決問題而獲得各種知識和能力。問題的設計和展開直接關系教學活動的進行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這節課的問題難易適度,方向性明確,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同時還富有挑戰性。
2. 情境設計的合理性。情境是聯結歷史與生活的紐帶,創設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體會到歷史與生活的聯系,體現了情境設計為歷史學習服務的要求。
3. 課堂環境的保障性。探究性學習和活動需要一個寬松、民主、和諧、互動的課堂環境來做保障。課堂上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給學生闡明觀點、想法的機會,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這不但順利完成歷史知識的傳授,學生還學會學習、協作,共同實現對歷史問題的釋疑和解決,促進知識的生成、知識架構的構建,保障課標的高質落實。
4. 探究形式的多樣性。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歷史探究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史料的收集,歷史小游戲人物角色扮演,小論文,歷史問題辯論,歷史遺址實地考察,探究成果報告會等。我們嚴格按照教材的安排,實施探究活動,利用多樣化的形式合理地為教學服務,達到教學目標實施的最大有效性。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