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學導案”教學模式
“學導案”教學即“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實現高效教學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潛移化。
“學導案”教學以“生”為本,以方便“學”為出發點,其核心在“學”,重在“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指南針、方向盤,是教師導學的有效載體。 “導”貫穿于“學”中。學生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課堂上,老師引領、點撥、啟發學生,促成知識生成和能力提升。該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學導案”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提倡“先學后教,少教多學”,它操作的基本流程是:
課前:教師編印學案→學生依案自學。
課中:學生合作探究→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教師精講點撥→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總結回顧→學生當堂練習鞏固。
課堂時間分配大致是:10分鐘(合作探究)+30分鐘(展示交流、點撥提升、問難釋疑、總結回顧)+5分鐘(當堂練習)。
二、“學導案”教學模式的實施
根據學生的學習環節,我把“學導案”的實施分為六個環節:依案自學、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質疑問難、課堂小結、當堂測評。
1. 依案自學
沒有預習的課堂是低效的。預習有助于掃除新課的知識障礙,有助于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高聽課的針對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為下一個環節的《合作探究》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知識儲備,實現高效課堂。
“學導案”強調生本觀念,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提倡“先學后教”。因此,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學案一般在上課前的1-2天發給學生。要求學生依據“學案”進行自主學習。預習的重點是《自學導航》和《探究學習》兩個板塊。要求學生帶著《自學導航》的問題閱讀教材,勾畫出知識要點,記錄疑點。預習教材后動筆完成《探究學習》的情境探究題。要求學生隨機把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和障礙,記錄在《質疑問難》的空白處,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為了保證學生預習的成效,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具體的方法指導,如:閱讀的技巧、做筆記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等。為了保證學案的有效運用,教師應對課前預習進行檢查、部分批閱。通過檢查,督促學生預習到位 ;通過部分批閱,了解學生的模糊點和疑難點,從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講解,提高課堂效率。
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小組成員對預習中沒能弄懂的問題,尤其是學案《探究學習》中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教師也可分配探究任務,指定各個小組討論的主題。在合作交流中,學生能集思廣益,廣開言路,互相啟發,打破自學時的思維局限,解決問題,獲得新知。同時,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好的同學可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解決疑難,從而達到“兵強兵,兵教兵”的效果,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要成立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一般以前后四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選一名能力較強的小組長負責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選一名記錄員記錄本組成員的意見和觀點。小組推薦一名成員代表本小組展示交流小組合作的學習成果,在下一個環節“展示交流”上發言。
3. 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實施“學導案”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展示交流是指各個學習小組派代表匯報、展示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成果,大家圍繞主題進行發言,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匯報展示的內容一般是有深度、廣度、難度的主干知識,重難點知識。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使不同的思想觀點、思維方法相互碰撞,引發出更多的意見、觀點、方法,突破了個人和課本的思維局限,迸發創新的火花,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在展示交流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肯定和表揚其合理之處,對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不正確的言論要給予正確的指導,真正體現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當然,教師不能打擊學生的發言,應鼓勵學生放開經驗,大膽思維,敢于打破常規,敢于逆向思維。例如,在教學粵教版七年級上冊“2.2調控情緒”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后回答如下問題:“‘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當你遭遇‘倒霉’的事,心情很郁悶的時候,你會采用哪些方法調節情緒?”。要求每個學習小組至少說出一種方法,且不能跟其他組的方法重復,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說出了許多方法,有些是課本上沒有介紹的方法, 如 :大哭一場、進行劇烈運動、放聲歌唱或喊叫、寫日記、向他人傾訴、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到風景優美的地方散心、自我暗示、自我激勵、奮發圖強、轉換角度看問題、心理換位等等。當有個學生小聲地插了一句話,說“摔東西”時,我趁機引導學生:“當我們情緒不佳時,能否以摔東西或打罵他人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為什么?”這樣,就適時地糾正了學生的不正確想法。最后,我把學生提供的調控情緒的具體方法歸為三類:輸入自我調控的意識、轉換角度看問題、用行動調控自己的情緒。
4. 質疑問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問,才能喚起認知的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是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重要表現。
新課內容講完后,教師要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對所學內容提出質疑,對還不明白的知識點提出疑問,要誘導學生提出有價值、高質量的問題。可先由班內學生釋疑,班內學生不能釋疑的再由教師釋疑。教師暫時回答不出的問題,要敢于承認,課后解決后再反饋給學生。
課堂小結要簡明扼要,突出重點,體現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和結構脈絡。一般是先由學生自己梳理、填寫,進行一次知識的回顧,然后教師精講點撥,由點入手,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合面成體,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
5. 當堂測評
學生當堂完成課堂練習,師生、生生間當堂互評,盡量不留課外作業,不增加學生負擔。教師要適時點撥,解疑釋難,規范思路,完善要點,注意對學生進行答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幫助學生總結審題和答題的基本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組織答案的能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