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聯系統編教材,做到兩種教材有機結合
1. 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創設情景,引發學生對學習本課歷史知識的興趣。
如在學習必修Ⅰ模塊《國共的十年對峙》一課時,教材涉及到1927年底的三次武裝起義。本節課的課前導入中,提了一個問題:“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共產黨是怎樣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鎮壓予以反擊的?現在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學生瀏覽本課內容后,我問學生:“你們知道南昌起義后起義部隊的去向嗎?你聽說過哪些故事?”部分學生都提到了我們湯南隆煙的崇德善堂及其相官的歷史故事。之后我進一步設疑:“崇德善堂里為什么會得到民國政府紅十字會所頒表彰錦旗?它與我們湯南毗鄰的玉湖所發生的‘汾水戰役’有什么關系?”一個個謎團充斥學生的腦海,學生急切想解決。這樣就激起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學習,在師生互動過程中,使學生加強了對歷史事件的了解,知道了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在揭梅邊界發生了汾水戰役,而湯南的崇德善堂則在戰役后負責收殮起義部隊遺體。在那黑暗的年月里,汾水戰役給當地人民帶來了黎明和希望,堅定了工農推翻反動統治、奪取政權的堅強信心,為土地革命和歷史革命戰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然后進一步提出探究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南昌起義部隊為什么會到豐順?從原因里我們可以得出什么啟示?”引導學生立足教材,拓展思維,歸納出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由走俄國人的道路(蘇俄的“城市中心論”)到走自己的道路(結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進而得出:既要借鑒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又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認識。這樣,學習本課內容,學生學習氣氛活躍,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
2.“化整為零”,聯系統編教材章節子目的具體內容進行講授。
必修Ⅱ模塊中《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涉及到“洋務運動”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洋務運動相關內容和知識點的掌握與認知,在提到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時,我問學生除了教材提到的人物外,你還知道有哪些人物。馬上有學生說出了豐順的著名人士——丁日昌。丁日昌出生于豐順縣湯坑圩金屋圍,是晚清洋務運動的杰出人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把個人的命運同人民的、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毫不猶豫地挑起了中國近代化的擔子。他在洋務運動的實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之后中國歷史近代化準備了有利的條件:在外交方面力主維護主權和收回利權;發展實業方面創設江南制造總局,倡辦開平煤礦和輪船招商局;文化教育方面建議改革科舉制度,推動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學童等等。通過對丁日昌生平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到:洋務運動的目的雖然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它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是中國大規模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的失敗并不妨礙我們了解洋務思想和實踐活動,有利于我們正確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追蹤英雄人物的奮斗歷程,學習他們的精神,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樣的歷史聯系方式,既不牽強附會,又不流于形式。兩者的結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到歷史就在身邊,有一種親切感,使歷史的學習不再那么抽象、空洞。
二、開展鄉土歷史教育活動
歷史學科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既有課內理論知識的學習,又有課外的各項實踐活動。只有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將學習歷史統編教材和學習鄉土史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到社會大課堂里參觀、考察,才能使學生感到歷史與己有關。
如在必修Ⅲ模塊《“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中提到了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古代建筑主要用磚瓦木料,以其獨特的取材、巧妙的構思、優美的造型享譽世界。但是像萬里長城、趙州橋、應縣木塔等都離我們比較遠,無法近距離地了解其建筑風格與特點,怎么辦?我提出由來自建橋鎮的同學介紹坐落于豐順縣城三十多公里外的富有客家建筑特色的元代古建筑“建橋圍”,多媒體展示圖片及文字材料,并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建橋圍。客家建筑風格中的前有月池,后有圍龍,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圍中的石楣桿是舊時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象征,凡考取功名者均可在祖屋和祠堂前豎立石楣桿,以光耀門楣、激勵來者。歷史沉淀了先輩的優良傳統:崇文重教、和諧共存,至今深深影響著客家人的生活。課堂上通過對建橋圍的介紹,使學生從身邊現存的古建筑進一步加深對客家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也是對他們的“建筑是對文化的體現與延伸”的情感態度教育。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