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出生開始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個幼教工作者實現“教書育人”宣言的義不容辭的義務。在幼兒園里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其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 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
環(huán)境是一門隱性的課程, 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幼兒園要開展心理健康活動, 就一定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既包括物質環(huán)境, 也包括心理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是指幼兒園的硬件設施設備,這些硬件設施設備應該具有安全、舒適、衛(wèi)生、實用等特點,園內設備和材料應豐富多彩,能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和多種需要。心理環(huán)境是指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態(tài)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tài)。心理環(huán)境更值得重視, 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 營造良好心理氛圍, 更不容忽視。和諧的氛圍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努力進取、奮力向上的個性品質,也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使幼兒能夠健康地成長。
幼兒的生理、心理的發(fā)展, 決定了幼兒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應充分顧及到幼兒的需要。幼兒園環(huán)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幼兒的情緒變化。如: 新小班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 與之分開時, 會經過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 表現為經常哭鬧一陣, 部分幼兒看到別人哭他也哭、別人笑他也笑, 情緒不穩(wěn)定。這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貼上幼兒與家長的照片, 開設多個“娃娃家”活動區(qū)等, 將教室裝扮成家的樣子, 教師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抱一抱、摸一摸、親一親幼兒,幫助幼兒穿衣服、脫鞋子, 拍著幼兒睡覺, 以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愛撫, 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以及對老師的信任感。
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 在游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利用游戲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游戲是幼兒尋求心理滿足而自愿參與的一種活動,它是幼兒認識社會生活、適應環(huán)境的重要方式。幼兒是在適應成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過程中不斷去實現社會化的, 由于他們身心發(fā)展條件的限制, 所以只能在游戲中去滿足現實社會生活里得不到滿足的需求,只能在不同角色扮演的游戲中去學習社會。同時,幼兒在游戲的體驗和訓練中, 能夠不斷表現自我情感,使個性充分展露, 智慧能力得以充分體現, 從而獲得一種感覺, 那就是快樂、成功和自信。可見,游戲能達到培養(yǎng)維護幼兒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
2. 不同的游戲活動, 對幼兒的心理起著不同的作用。如在角色游戲中, 幼兒通過對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jié)的發(fā)展等活動, 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 學會理解成人的勞動。在表演游戲中, 幼兒通過模仿各種角色, 表演各種角色, 能獲得成就感和增強自信心。在體育游戲中, 通過動作訓練、競技比賽、設置障礙等活動, 能教育幼兒不怕困難, 鍛煉幼兒勇敢、堅強的意志。在音樂游戲中, 幼兒通過理解樂曲,表現音樂, 設計動作, 能使他們提升藝術修養(yǎng), 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 通過各種游戲還可以讓幼兒體驗合作的愉悅, 增強合群意識, 提高合作能力。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戲中, 幼兒對“可惡的黑煙怪怪”的課題很感興趣。開始時, 幾個孩子為扮演自已喜歡的“小樹苗”“小花”等角色發(fā)生爭執(zhí),使表演難以進行下去,后來他們逐步意識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節(jié)目等內容。于是, 幼兒通過與同伴在游戲中協商、分工、合作、謙讓等, 鍛煉了其交往合作能力,這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合理安排, 在日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容,蘊藏著許多心理教育機會,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教師要做有心人,時時捕捉心理健康教育契機,靈活采取多種形式和有效的手段進行引導。以預防為主,防范重于矯治, 及時運用隨機教育,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個體與群體關系,使其獨立性及社會交往合作能力能不斷加強提高, 逐步培養(yǎng)幼兒的健康心理。如幼兒午睡后, 部分幼兒穿鞋不會系鞋帶或認不清左右, 有的幼兒樂于助人, 熱情幫助別人, 有的膽小, 不與別人交往, 也有的幼兒不會求助別人。此時, 教師可抓住這一契機,立即進行教育, 或選擇運用課程設計進行情境教育。如講故事“熱心幫助別人的小兔”或故事表演、歌表演“拉拉鉤”等等。
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
家庭和幼兒園必須達成共識, 協調教育方法, 統(tǒng)一教育要求, 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重任。而作為幼兒園, 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向家長宣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兒行為偏差的危害性, 并邀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對家長進行專題講座, 幫助家長轉變觀念。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園聯系冊、家長訪談等形式, 向家長介紹成功的教育案例, 及時互通幼兒的心理狀況, 同心協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定期進行家訪, 專門建立相關的跟蹤檔案, 觀察了解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和交往方式, 與家長共同分析幼兒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探討有效的教育方法,針對幼兒存在的問題制訂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計劃》。比如有語言障礙的幼兒, 往往是因家里缺乏語言交流的環(huán)境。對此,就應建議家長盡量多與幼兒進行語言交流, 使幼兒增加語言的積累, 讓幼兒有更多開口模仿語言的實踐機會。另外,還可以利用社區(qū)的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的生活與學習空間。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北校區(qū)幼兒園)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