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評價強調要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學習過程、解題策略進行綜合評價,但是,許多數學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往往還是過于看重結果而輕視過程,過分強調知識而忽略情感。更有人在面對學生課堂表現不佳或解題出錯時,心浮氣躁,錙銖必較,致使學生產生揮之不去的課堂焦慮,數學課堂評價的有效性也因此受到削弱。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弊寣W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人生發展必不可少的動力,是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要想達成這一目標,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借助得體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要知道,任何機械評議、簡單比較、過當懲罰的做法,都只能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遏制他們的成長激情。
有效的數學評價不應該是教師孤傲地檢測學生練習的正誤,而應該是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數學學習方法,養成數學思維品質,提高數學綜合素養。在發現學生的差錯時,單純糾正、盲目打壓、粗暴處罰,或者將學生陷在題海里讓其機械地訓練,不光難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還可能局限學生的視野,狹隘學生的思維,促成他們數學學習的厭倦情緒。
數學課堂不是為了應對考試而存在的,必須對學生的當下成長和未來發展負責,數學課上的評價也就不應該過分強化甄別功能,而應該體現出評價的多重指向性,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最高宗旨。數學知識具有連續性、動態化、系統性等特征,而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又會受到智力狀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他們的數學水平也就會呈現出多樣化、參差不齊的特點。評價如果只是陷于單一性的判斷正誤,而不能為不同學生制定迥異的評價標準,就會遭遇理性的迷失。
尊重個體差異,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進行評價,給特殊學生以必要的寬容,應該成為數學課堂評價的準則。只進行橫向比較,并且因此施加就事論事式的抱怨、指責和批評,不僅不能促成學生學習上的突破,還會催生他們的自卑心理,以致讓他們喪失對數學的興趣,旁落成長的信心。改變這種情況的有效辦法,就是不能拿統一、固定的標準去衡量、匡定,不使富有魅力的評價陷入程序化的窠臼之中。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不僅要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收獲了怎樣的理解,還要觀察他們的學習情態,審視他們的學習態度,分析他們的學習方法,傾聽他們的學習見解,思辨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并為他們的精彩發現或瞬間亮點而鼓掌。要實施科學、有效、多元的評價,變群體評價為個體評價,化橫向比較為縱向比較,以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讓學生從評價中收獲快樂體驗。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我們還要樹立超越功利的人才觀和質量觀,而不能機械地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考試分數等同起來。數學課堂不僅要為學生應對考試提供知識、能力上的支持,更要為他們的未來成長提供思想、方法、情感上的支撐。社會發展需要多種數學人才,那種要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數學家”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因此,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時,我們不能拿過高的標準去要求,不可用過嚴的態度去苛責,以致將評價變成學生成長路上的“攔路虎”。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評價的有效性,我們必須擺脫量化的束縛,跳出分數的域限,給學生以相對模糊的評價。要摒棄結果第一、答案至上的評價觀念,給學生的學習過程以誠摯評價,促使他們在評價中獲得有益的啟示。特別是在對檢測結果進行評價時,要以承領之心去體察,去關懷,而不能根據結果定獎懲,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遭遇無法承受的課堂難堪。
鼓勵學生自主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也應該成為課堂評價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評價,能夠避免學生被動地充當課堂“看客”的情況發生,減少思想偏離課堂的情況出現。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他們以個性化、多層面的評價,并鼓勵學生相互評價,通過同桌互評、小組評價、組際評議等方式,讓學生在給他人提出意見和建議的過程中,學會用眼睛發現問題,懂得用智慧解決問題。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課堂責任意識,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促成了他們學習方法的掌握,也使他們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評價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因循,但應該有一定的途徑可以探究。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評價行為,從小處著手,從細處著眼,認真思辨評價策略,看一看評價語言是否得體,評價態度能否給學生傳遞積極、正面的信息。經常思考怎樣做才能讓課堂評價行為更加有效,我們就能養成精心雕琢評價行為的習慣,從而將評價做得有趣、得體、溫馨,讓學生從中受益。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鐘吾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