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初中語文教科書將選入的課文分為兩類,一類為精讀課文,一類為略讀課文。略讀課文數量占了將近一半,融在各單元之中,與精讀課文密切聯系,可見教材編定者對略讀課文的重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不能把握略讀課文本身的特點,對略讀課文的教與學仍存在著種種誤區,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蚴且暥灰姟⒅弥焕?,或是任其自讀、輕視能力,或是以練代講、忽視過程,或是精雕細琢、難以取舍。
葉圣陶老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一文中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本x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和延伸,它們與瀏覽同是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要求,這三者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雖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就教學而言同等重要。而在個人的成長和實際應用作用中,略讀相比精讀更具有獨立閱讀的性質,也更貼近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需要。
課堂上教師應該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然其中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和適時點撥,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這樣學中有悟,學中有用,再加上適當的點撥、總結與提升,學生才能真正將零碎的閱讀知識消化吸收,化為己用,最終轉化為能力。
一、融會貫通,靈活應用
從教材的編排來說,一個單元中的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有很多相互關聯之處,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安排與精讀課文知識和方法相關聯的幾個問題,讓學生在略讀課文中去解答,使其熟能生巧,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略讀課文《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時,放手讓學生按此步驟和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組際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自主概括課文中貝多芬的形象。這樣,將在精讀課文中學得的知識與方法放在略讀課文中反復加以訓練,既達到了鞏固加深知識的目的,又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重點突破,略中有精
略讀課文一般只有一課時的教學時間,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像精讀課文一般字斟句酌,在教學處理上要恰當簡略,但更要略中有精,聚焦重點,展現亮點。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取舍,尋找適當的突破口,確定好一兩個重點,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選取了一組描寫大自然的文章,從中展現了色彩斑斕的自然之美。在教學《夏感》一文時,將教學重點確定在體
味精彩的比喻、擬人所起的表達效果,感受語言的魅力這一點上。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1.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物?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2. 點評課文中你認為精彩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并在小組內相互交流。 3. 認真品味課文中你認為精彩的語句。這樣一來,課堂的教學容量看似縮小了,但教學重點卻凸顯了出來,教學的指向性也更強。這樣“一課一得”或“一課幾得”,就能避免閱讀教學“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終收獲甚微的情況。
三、比較閱讀,加深認識
在閱讀過程中將課文的有關內容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編者在進行單元編排時,有時會特意選入一組內容、主題或寫法相近的文章。對這組文章中略讀課文的處理,我們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以讓學生求同存異,加深認識,豐富思想。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精讀課文《中國石拱橋》是一篇比較規范的說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橋梁專家,他雖然只是向普通讀者介紹有關中國石拱橋的一般性的知識,卻顯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抓特點,舉例證,要言不煩。多處運用具體數字來說明問題,體現了作者謹嚴的治學態度。略讀課文《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一篇帶有一定說明性的美學小品。文中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在教學《橋之美》一文時,可引導學生著重從內容、寫法、語言等方面與《中國石拱橋》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中把握兩文說明對象的特點及兩種語言風格的差異,從而進一步認識說明文的特點。
四、學生執教,彰顯活力
因略讀課文非重點課文,也極少出現在考試中,學生常常只是一讀了之,學習興趣普遍不高。通過實踐嘗試,我認為讓學生當小老師,把略讀課文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先分小組討論,各組定好教學設計,教師再擇優選用并加以指導能極大地彰顯學生的活力。這種處理方式既讓學生關注了文本內容,又極大地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相關的閱讀知識,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特別是在一些探究性學習中,它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從而為學生進行習慣性的探究性學習乃至研究性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積累。通過閱讀,不僅要吸納體驗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維結果,還要吸納作家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而寫,是讀的效果顯現,是思想認識的結晶體,千讀萬讀,只為一寫。讀為了寫,寫依據讀。讀寫的關系,猶如鳥兒飛上藍天的一雙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
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挖掘課文的寫作特點展示給學生,抓住寫作上的某一點或節選某小部分進行訓練。如在教學八下《俗世奇人》一文時,就可讓學生借鑒本文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特征,寫出人物的奇處、絕處的寫法,為周圍有絕活的人,比如能一筆畫出一個圓的數學老師,能生動模仿各種聲音的同學等,寫一篇人物速寫。這樣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既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在閱讀能力與習慣的培養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六、適度拓展,內外相聯
略讀課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略讀能力。由于這種讀書方法與學生的課外閱讀方法相接近,備受學生歡迎。又加上略讀課文很多是名家名著的節選,教師可以通過節選部分的學習,向學生推薦和介紹全著及其他作品,以此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全著及其他作品的欲望和興趣。如在教學九上略讀課文《孤獨之旅》一文時,筆者從景物描寫入手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的情感發展脈絡,讓學生從杜小康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以堅強的姿態面對成長中的風風雨雨。并以此文為例,探究著名作家曹文軒作品莊重憂郁的風格、詩情畫意的意境、充滿智慧的敘述方式等特色,進而向學生推薦他的其他作品,如《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等,從中感悟作家呈現給我們的一個個真善美的藝術世界。如此一來,略讀課文就成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橋梁,真正實現了“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一目標。
(作者單位: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