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管理和學生學習中,學生一條“心”的時候很多,有的讓教師感到開心,例如紀律收得住;有的讓教師感到費心,例如思維放不開。同樣,學生不一條“心”的時候也很多,有的讓教師感到費心,例如學生之間的不團結;有的讓教師感到開心,例如學生之中的多思路。
在教育教學中,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學生的不“多心”,心往一處想,能夠齊心協力,增強集體凝力;而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學生的“多心”,心往多處想,能夠集思廣益,發揮個體潛力。這里我要講的是,在增強集體凝力上,需要學生的“一心一意”。
在學校的班級管理中,教師希望看到的班級面貌是全體學生能夠為班集體建設群策群力,而不是呈四分五裂狀的一盤散沙。一旦班級學生心散,要重新聚集人心就比較麻煩,考驗著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案例】讓學生過把簽名癮(授課:江蘇運河高等師范附小楊志敏)
剛回到辦公室,班長就急匆匆地跑來報告:“楊老師,同學們又在寫簽名錄,連眼保健操都不做了!”我心頭一沉:同窗六年,面臨畢業,學生們的心浮了,可現在又是關鍵時刻,怎么辦?
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年級主任拿來了上次隊列比賽我班獲獎的獎狀。我眼睛一亮,辦法有了。
班會課上,我捧著獎狀,滿懷深情地說:“同學們,我們班又榮獲一項榮譽——年級隊列比賽第一名!”
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笑容可掬地問道:“你們知道這張獎狀是怎樣得來的嗎?”
“這還用說嗎?是我們用勞動換來的。”
“是我們齊心協力,努力拼搏得來的!”
“你們還記得比賽的情景嗎?”我進一步追問。
“賽前,為了保證靜立30秒紋絲不動,您帶領我們苦練了一個星期。”王雪純搶先道。
“比賽那天,天氣熱極了。為了集體的榮譽,比賽時,湯寒寒的小黃帽掉了,都沒去撿。”班長張森說。
聽著學生們精彩的發言,我意味深長地說道:“是啊!為了這張獎狀,我們每個同學都能以集體利益為重,嚴格遵守紀律,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事實證明,我們六(8)班是個團結的集體,是個優秀的集體。可是最近班內刮起一股簽名熱,有些同學‘業務繁忙’,甚至連眼保健操都顧不上了(笑聲)。我理解大家的心情,風雨同舟六年,大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俟分別,情悠悠,思悠悠,大家簽名也情有可原。但是,我們目前正面臨嚴峻的畢業考試,不能讓它來干擾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集體的榮譽啊!”這段話,情真意切,不少學生情不自禁地低下了頭。
看著學生們的表情,我知道時機成熟,朗聲宣布:“同學們,簽名和畢業贈言留待畢業考試以后再寫吧。為了讓大家過把簽名癮,干脆,我們在這張象征著六(8)班齊心協力、努力拼搏精神的獎狀上簽下我們師生的名字!好不好?”學生們異口同聲響應。
當學生把這張簽滿名字的獎狀貼在教室后墻上時,我的心中充滿了喜悅,我知道,我的目的達到了。
學生的“一心一意”是有方向的,如果沒有用在學習的主道或正道上,教師就需要及時引導他們回心轉意,重新一心一意回到學習的征途中。其中的道理就如流水,水總是要流的,堵,只能讓它不再流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要使它流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最好的方法是疏導。當然,疏導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像上述案例那樣借“物”抒情,也可以像下面案例那樣借“題”發揮——
【案例】“跑題了”的數學課(授課:浙江溫州中學孔娣)
最近,我發現剛接手的高二(6)班學生之間有不太團結的現象:由于學習壓力大,同學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學生間請教問題沒人耐心解答;班級大掃除有人逃避;素質運動會不愿報名參加……看到學生這樣,身為班主任和數學老師的我很生氣,但又不能急躁,因為學生有自己的想法,簡單說教很難被他們接受。
一天,數學課上講概率中“事件的相互獨立性”這一內容,我設置了一個例題——“已知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概率為0.8,臭皮匠老大解出問題的概率為0.5,老二解出問題的概率為0.45,老三解出問題的概率為0.4,且每個人必須獨立解題,問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與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較,誰大?”學生利用本節課的知識很容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為0.835,證明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有一定道理。
接著我把題目改成:“已知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概率為0.9,三個臭皮匠各自解出問題的概率都為0.1,且每個人必須獨立解題,問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與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較,誰大?”這樣,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概率遠遠大于三個臭皮匠合作解題的概率。
班里一片嘩然,學生很詫異,有人說“三個臭皮匠沒有頂個諸葛亮啊”。我等學生靜下來后說道:“在中國古漢語中,‘三’這個數字表示多的意思,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思而后行’‘三復斯言’‘吾日三省吾身’‘舉一反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的話還沒說完,學生們就鼓起掌來。我繼續說:“既然‘三’代表多的意思,那么,這種情況下至少有幾個臭皮匠才能頂個諸葛亮呢?”這就是一個有關對數的不等式了,學生借助計算器很快得到答案是22。
于是,借此機會我教育學生:“我國自古以來就信奉團結合作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所以,同學們應該注重團結合作,我們班級52名同學,團結起來要抵得過多少個諸葛亮啊!”很多學生頻頻點頭。
上述案例中,身為數學教師的班主任,在自己的數學課堂上巧妙地利用課程資源借題發揮,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團結的力量,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要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好得多。
著名作家羅蘭曾說:“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的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學校是一個集體,班級是一個集體,集體活動是學生成長的土壤,群體智慧是學生成長的養料,關鍵是看我們能不能善用光合作用,然后等待花開。
教學也是一種集體活動,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組織上更需要小組成員能夠一心一意地遵守小組活動的規則。然而,由于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導致學生各自為戰、脫離集體。例如學優生一心只為了能夠表現自己,無意想到對小組中學困生的輔導;而學困生則一心只為了能夠隱蔽自己,無意想到向小組中的學優生請教,也就是說小組中的學優生和學困生并沒有做到一條心。
約翰遜兄弟的群體動力理論認為:當人聚集在一起完成共同目標時,相互團結,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學習動機是借助人際交往過程產生的,其本質體現了一種人際互動,建立起積極的彼此依賴關系。激發動機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課堂學習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機制,這種“利益共同體”可以通過合作性的目標結構、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資源共享、角色分配與輪換、責任到人與集體獎勵等方式實現。如此,小組成員才能做到一心一意地為了集體的榮譽而盡心盡力地合作。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