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參與某作文大賽的參賽作品評審時,發現一些參賽的同學力圖創新,殫精竭慮地編制了產品說明書、病歷報告、實驗報告、數學證明、新聞報道等文體新穎、形式多樣的文章;另有一些參賽的同學著力錘煉詞句,捏造生詞生語,大量運用修辭手法,煞費苦心地寫就了語言奢華綺麗的作品。這些競賽作文大多是嘗試用文體和形式創新,采用標準和套路等有為之法來取勝,結果弱化了思想內涵,導致文章內容淺俗空洞、語言脫離文意。
其實,這種作文“現象”并不僅僅常見于競賽作文中。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我們不厭其煩地強調“作文貴立意”、“立意要大氣”等要訣,分門別類地為學生講解立意方法(如順向立意、逆向立意、以小見大、避實就虛,等等)。但是收效甚微,學生仍舊寫出一篇又一篇被我們認為“單純幼稚”、“空洞無物”的作文。更有甚者,一些同學憑借這類作文,因閱卷老師的個人喜好或鼓勵心理,在大型考試中得到相當可觀的分數,更加熱衷打磨作文的語言和形式,走入寫作誤區。于是,筆者常常深思:是語言、形式先行,還是思想先行?
如果說語言、形式是文章的衣飾,那么思想就是文章的精魄。一篇佳作固然在形式、語言方面有著優異的表現,但其脫穎而出的根本在于思想。
談到作文思想,自然涉及作文立意。在這次作文大賽中,有“酷”和“奔”兩篇命題作文,一些同學這樣為“酷”“奔”立意:
①偶像氣質是一種“酷”;做派、時興扮演是一種“酷”。追求華麗,講究時尚,愛玩個性與新鮮的語匯是一種“酷”;發型怪誕,服裝怪異,言語奇特,與眾不同,這些都是一種“酷”。
②將“奔”定義為“奔跑”,詳實記敘生活中某一次實實在在的奔跑,在結尾處點出奔跑的意義,抒發情感。
在這兩種立意中,“酷”缺乏吃苦耐勞與腳踏實地的樸素、堅韌,甚至有些自私、脆弱、散漫、逆反,缺乏集體意識及信仰,片面而狹隘。“奔”只是拘囿于自我的狹小天地,只停留在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喜怒哀樂、榮辱得失上。
另一些同學這樣為“酷”“奔”立意:
①酷,是敢于向世俗常規說“不”;是在危險時刻能沉著冷靜地思考,從容不迫地面對;是在面對威逼利誘時,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自己的立場;是能夠站在更高的立足點上看待問題,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問題;是能毅然挑起國家、民族賦予的歷史使命。
②奔,或描摹漫漫人生旅途上的“奔跑”圖景,或展現生活道路上的“奔忙”畫面;或抒寫青春花圃中熊熊燃燒的“奔放”激情,或流露奮斗拼搏中由衷發出的“奔波”感喟;或縱議自己終生都要竭力“奔向”的某一個既定的生活目標、追尋的理想王國、“有奔頭”的精彩人生,等等。
這兩種立意從思想上把握全局與選擇目標,形成獨立之見,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所立之“意”深刻高遠,從宏闊而高遠的心靈視野出發,追求更高的精神、價值、情感,把現實生活融入到作文中,用世界的、長遠的、人生的目光去審視生活、生命和人生,充滿了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富有人文底蘊和人格力量。
在同等條件下,參賽學生都完成了“立”的過程(確立中心),但比較“意”的表現內容(中心思想),其優劣高下顯然易見。前者立意略微淺顯,難以讓閱卷者拍案驚奇,賦以高分。后者立意“高視闊步”,有高足闊步之態、英特超邁之姿、氣概不凡之采,符合作文立意要“大氣”的要求,更能感染閱卷者,獲得共鳴。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陸游說:“誰能養氣塞天地,吐出自是成虹霓!”心中有浩然正氣,并能“言為心聲”,作文的立意才能卓爾不群、新穎獨特。因此,我認為,根本原因是學生個體內心缺乏深遠之“意”——一種體現良好的人文素養、高視闊步的精神內涵。
精神內涵或深邃或膚淺,人文素養或優秀或平庸,取決于個體。一個人如何才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深邃的精神內涵?這是一個大命題,涉及多個領域,僅依賴語文是遠遠不夠的,但語文學科要承擔起這個責任,要有意識地、長期地幫助學生提升精神內涵、提高人文素養。
要讓學生的思想由膚淺到深邃,素養由平庸到優秀,并將這種深刻思想表現在作文中,這不是任何的立意方法所能實現的,途徑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養練人格”。學習了研究同類問題的資料(例如《莫讓作文失魂落魄——作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發育》等文章)后,筆者發現一些先行者的做法極具價值,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歸納若干,以供參考:
一、從中華傳統古典文學中傳承、積累思想精華
中華五千年文化蘊藏太多修身做人的精神資源:修身、齊家、責任感、使命感、愛國、愛民、氣節、正義、進取向上、居安思危等等,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懷瑾握瑜,死以明志的執著精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國憂民情懷;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浩然正氣,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無私無畏豪情。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執著仁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漢魏錚錚風骨;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生活價值取向;“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美好情愫……這些無形的、內在的、深層次的元素能完美地充實高中生的心靈世界,坦蕩其胸懷,曠達其氣魄,使其告別貧瘠的精神荒原,逐漸邁入豐盈深厚的精神境界,在境界中洗濯智慧,感悟真理,發現生命的意義。
二、從廣泛閱讀中遷移,延伸思想內涵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優秀作品是思想啟迪的源泉。學習《都江堰》,學生可領會李冰父子為民造福的民本思想,由此反思民族精神,批判為官謀私的丑陋;讀《繁星·春水》,學生可品味母愛的溫暖、大自然的清新;讀《城南舊事》,學生可體會成長的喜悅與傷感;讀《伊索寓言》,學生可領悟生活的智慧等等。學習《項脊軒志》,可以領悟親情的可貴。在寫作時,學生可以從平凡的小事中發現濃濃親情,淋漓盡致地表現親情的崇高和偉大。學習《小狗包弟》,學生可談論反思自省的話題。在寫作時,可以由一件普通的小事,深刻挖掘,小中見大,體味人性關懷……廣泛閱讀使思想自由飛翔,使情感芬芳四溢。在閱讀中積淀思想,寫作中就有可能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三、從自身生活經歷中體驗、感悟思想情操
作家劉心武說:“倘若僅僅是有生活,而不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形成對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獨到的深刻的見解,那么寫出的作品當然不可能有什么深度。”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寫作是個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和感悟,因此要培養感悟生活的意識。比如在《成長》這篇作文習作中,有照管鄰居嬰兒的經歷,有第一次單獨外出的體驗,也有朋友之間的誤會和尷尬。這些文字讓我欣喜無比,因為我讀出了鮮活的思想情感。如果生活僅僅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那么生活中的人們只是一副副軀殼而已。從不對生活回望、品味的人,作文也是空洞沒有生命力的。讓思想在生活的土壤里生根、發芽,綠蔭如蓋吧,這才是寫作的源泉。
最后,我用兩句話來結束我的芻議:“要為文,先做人”,“做有思想的人,寫有思想的文”。
(作者單位:湖北黃岡中學 )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