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大的悲哀就是這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它將我們綁架在了十字架上,于是我們被迫做著耶穌的工作,其實,我們就是凡人。”
“別人綁架對我們是一種悲哀的話,如果我們自己也認為自己就是耶穌,那就是更大的悲哀了。因為,我們有時候連自己的靈魂都拯救不了!”
這是2011年9月22日,安徽蚌埠,我告訴在座的數百名聽眾的話。
那時候,掌聲如雷,因為這是每一個被“綁架”的老師都能感受到的真實。所以,此刻,在閱讀陳宇老師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的時候,我產生了極大的共鳴。因為陳老師以自己22年班主任生涯的真切歷程告訴我們“必須承認,在學生的成長中,教師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是他解開了那緊緊綁縛著我們的繩索,還原了我們應有的位置——平凡人。
正是因為我們是平凡人,所以應該踏實本位。“一語點醒夢中人,是必須在孩子將醒未醒之時的,倘若孩子在酣睡之中,你點斷了手指也喚不醒夢中人。”“教育,是沒有一個萬能普適的定律的,如果那樣,教育就太簡單了。”陳老師的每一句話都在點擊著我們教育的現實,點擊著我們教育偽現實的心痛。2010年5月,某雜志刊登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女生因遲到被班主任叫到了辦公室。班主任順手拿起旁邊的水杯說:“孩子,如果這個杯子盛過大便,再洗1000次,你會用他喝水嗎?”孩子搖了搖頭說不會。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是啊,人生亦如此,一旦犯過一次錯誤,哪怕你采取多種方式來彌補,都將無濟于事。”
文章結尾這么議論——從此,這個孩子再也沒有遲到過。
可是,如果教育這么簡單的話,這是一個可以用來教育所有的孩子的所有的過錯的萬能教育法。事實這是不可能,但就是這個“不可能”竟然堂而皇之地在引領教育方向的權威雜志上刊登。或許因為如此吧,陳宇老師將教師還原為平凡人的教育認知才這么振聾發聵,才這么感動著我的心。
從孩子的心理構成來說,“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其內在的結構,從表層到深層都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即使外部條件有了某些改變,例如,父母的責備,老師的鼓勵等等,人物的心理,在表層也可能做出一些調節,例如痛下決心,用功讀書之類,但是其深層是超穩定的,表層的一般調節不會影響到深層的穩定,因而表層的調節,盡管是真誠的,但不用多久,就會被深層結構的反調節所消解。”這種孩子的心理現實決定了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樣,我們班主任的能力也沒有大到可以點鐵成金的地步。我們需要踏踏實實地地守住自己的能力本位和工作本位,這樣才能做好實實在在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我們的能力本位和工作本位呢?陳宇老師用實際的行動和鮮活的案例做了最真實的詮釋——助動成長。是的,正是因為我們不是超人格的存在,不是耶穌,不是可以一個隨意“引領”孩子方向可以隨意“改變”孩子個性行為的人,所以我們只能將自己的工作本位定位為助動孩子的成長上。“我做事有個原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重復做自己,始終要隨學生身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班主任與學生相處,并不是為了證明本身有多大的能耐,而是要為孩子的成長服務,要看班主任在孩子的個性發展、能力發展以及思想道德的提升方面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誠然,這個作用不是引領,更不是指引,而是緊緊圍繞孩子的能力提升、靈魂構建的外在動力的給予和內在驅動力的激發。培育成長,成全生命,這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方向的認知。陳老師正是如此認知,所以他擺正自己的位置,給孩子的成長搭建一個個平臺,創造一個個機會。他可以通過集體生日會讓孩子感受班級的幸福,獲得靈魂的生長;他可以把一份班級公約多次打磨,提升孩子的思維品質;他可以在因為“安全第一”而窒息了學生外出的背景下,勇敢地組織學生外出學習……
陳老師說“做班主任,是需要能力的”。而作班主任最大的能力就是先認清自己是誰,先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個可以作為孩子成長的形象標桿,然后再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可以真的做“靈魂的工程師”。倘若不是,那么你就守住自己的本位,像陳宇老師一樣,助動孩子的成長吧,而是不以一棵樹的形象站在那里,告訴孩子“你應該這么長”。鄭立平老師說,“只要我們做到了三點,就可以做一個成功的班主任了。第一是真性情,而當下我們教師的生命很難如此伸展;第二是真喜歡,喜歡者原本多,只是在現實的夾縫中愈發少了;第三是平常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我們卻很難有如此耐心”。鄭老師說出了班主任隊伍的現狀,也無意中說出了現實具備班主任能力的人越來越少了。如此,如果班主任還是抱著證明自己能力的態度來工作,那么你的“能做”,恐怕就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教育需要的是“應做”,是為孩子的發展提供助動力。
正是因為平凡吧,所以,做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是必須從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入手的。江蘇栟茶中學原校長姚止平先生說過:“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在《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中,你幾乎找不到“大事”,無非就是衛生、紀律、考試、聯系家長等等瑣事。其實,也就是這種瑣事,使我們的班主任疲于奔命,苦不堪言。“班主任的能力往往就是能夠將簡單的事情做復雜”,2011年的6月,在浙江金華,我如此和老師們交流。因為“將簡單的事情做復雜,是人類走向文明的象征,也是一個班主任最想成功的基本保證”,因為復雜的背后是深思熟慮,是運籌帷幄,是教育極致追求的體現。
陳宇老師是一個能將小事做到極致的老師,是一個深知小事當中蘊藏著大學問的智者,他往往能夠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在每一項規章制度出來之前陳老師總會“三思”:一思角色換位,體會學生心理,二思行事策略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三思自己的能力和耐力。然后在借力學生、借力科任教師、借力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等的基礎上,鋪墊、設想、實施。例如在制定班級制度的時候,陳宇老師設計了“六步走”的程序:
第一招宣傳造勢,第二招自下而上,第三招火力偵察,第四招鞏固后方,第五招樹上開花,第六招網開一面。
典型的戰略高度,既體現教育的人文,又能制定出實效的制度。在“三思六步”之后,這制度不好都難。如果一個班主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話,你只能在“應付”中勞累自己,卻總也做不好教育。可是,我們很多班主任就這么做著。教育有一種手段叫一勞永逸,那就是在“勞”的時候你將事情的性質、特點、方案、風險以及自己的能力評估等等統籌到位,倘能如此,你的事情就能辦妥,辦出實效和長效。只是,我們在做事的起初往往就懶惰了,或者是“不屑了”“自以為是”了,所以,你感覺到“前途無亮”。其實,亮光就在我們自己手里啊!
“最能體現班主任教育智慧的恰恰是那些平凡而瑣碎的常規工作;優秀的班主任能夠把一件件小事做出藝術來,在平凡中現偉大”。此言得之。當教育的雄心離開了腳板踏著的土地的時候,教育的理想大廈只是海市蜃樓,只有我們做好了平凡的小事情,才能成就教育的大業。
幾乎每一位班主任在聽專家報告之后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他做的我也在做啊,他想到的我也想到了。可是,他成了專家,而我們只能是聽眾,原因無他,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平凡的存在,只是“最好的班主任”往往是“明白自己價值、守住自己的本位、做好自己的平凡”的班主任。陳宇老師是一位自認平凡又守住平凡的老師,他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就是一部告訴你如何從平凡走向“最好”的書。
(作者單位:蘇州相城區蘇州國際外語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